您当前的位置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正文
鄂伦春族抗联战士莫桂林
时间 : 2015-09-14 来源: 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70年前,抗联三支队里有一名深得大家喜爱的鄂伦春族战士莫桂林,他开朗、正直、英勇……特别让大家难忘的是,莫桂林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一次次让战友们在困境中闯过难关,他的鄂伦春民族身份也让抗联三支队与鄂伦春族群众沟通顺利,为战友们争取到支持,甚至避免了流血冲突。

  “父亲生前常常念叨莫桂林,说他善骑善猎,机智勇敢。许多战士没有野外生活经验,他就一点点儿地教,耐心细致地告诉大家一些常识。”王明贵长子王晓兵说。

  鄂伦春族青年莫桂林家住逊河哈拉奇口子。18岁那年因反满抗日被抓进孙吴县辰清警察署牢狱。那时,这个罪名是头等罪行,抓进警察署后他被打得死去活来,毒打和折磨更使他痛恨日寇和伪警,也更加深了反抗日寇的决心。

  1941年4月下旬,王明贵带领抗联三支队攻克了辰清,缴了警察的械,打开了牢房,莫桂林与难友一起获得了解放。

  听了三支队的抗日救国宣传教育后,他激动地说:“我要参军,和你们一起打日本鬼子!”但他又有点自卑地说:“我耳朵被折腾得有点毛病,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要我?”接着,他又恳切地请求:“我是打猎的,会骑马又会打枪,就收下我吧!”王明贵想,大兴安岭林区有鄂伦春猎民,部队里有鄂伦春族青年便于联系鄂伦春族猎人,于是热情地收下了莫桂林。

  莫桂林参军后积极肯干,不论是骑马打前站还是喂马、拾柴点燃篝火,他都手到擒来,做得很熟练。雨季来临,在林区行军如何找好路,行军时不陷进塔头和泥塘,如何驱走蚊虻和小咬,他都给战友们介绍了好经验,得到了大家的真心称赞。

  1941年7月,王明贵领导的抗日联军三支队甩掉了日伪军的尾随追击,来到毕拉河畔。

  当时,山里连日大雨,毕拉河水猛涨,两岸悬崖陡壁,无处可攀登,抗日三支队过河成了难题。

  这时,莫桂林向支队长提议:“我们可以扎木排过河。”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顶着倾盆大雨拿上自带的斧子和歪把子锯,放倒了几棵站杆杨木,扛到河边浅水处,用“王八柳”把砍倒的木头串在一起扎好,一个简易的木排就这样扎成了。

  战士们把武器弹药和粮食用雨布包好,放在木排上,开始渡河。莫桂林叉开双腿站在木排中间,左一下右一下地用木杆稳住木排方向。暴雨还在下着,木排在激流中旋转。

  突然,河的上游飘下一根尾巴上翘的黑色大木头,直奔木排而来。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小莫用木杆推开河水中的滚木时,“砰……”一声沉闷的声响,木排剧烈地在波涛中摇晃,一股巨大的惯力把战士们和武器弹药掀翻在水里。机灵的小莫顺手紧紧抓住绳索,费了很大劲儿,战士们才把枪支弹药等物资捞上来。在惊险中,三支队总算安全渡过了汹涌澎湃的毕拉河。

  渡过河后,抗联三支队的战士在林中的一个天然山洞里露宿了七天七夜,粮食快吃完了,可老天爷像一张撕破的大皮,不停地下雨,为了补充给养和了解毕拉河流域的日伪军情况,三支队冒雨向毕拉河支流西拉河鄂伦春部落前进。

  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支队长王明贵查看唯一的一份伪满洲国地图,判断已到达西拉河附近。一路上大家穿密林、过沟塘子、草甸子,人马湿漉漉的,十分疲惫。安排好警戒,王明贵命令部队停下来,支起帐篷休整。因为连续下雨,木头都是湿的,怎么也点不着火,大家正一筹莫展时,莫桂林一声不响地把站杆杨木用斧子劈开,然后抽出猎刀把杨木削成细片,再用桦树皮点燃,看到篝火慢慢地燃起来,莫桂林和欢呼雀跃的战士们一起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枪响和猎狗的吠叫声,抗联战士迅速隐蔽,做好战斗准备。大约过了十几分钟,五六只猎狗像射出的箭一样从林子里钻出来,逐渐向抗联战士逼近。紧接着,林子的空隙间已隐约能看到骑马穿狍皮衣背着猎枪的鄂伦春人。这时,莫桂林主动上前,挥舞着白毛巾,大声用鄂伦春语喊:“我们是抗日部队,是人民军队,我们是兄弟……”

  只听一声口哨,猎狗停止了进攻,鄂伦春猎人端着枪走出了密林,警惕地注视着抗联部队。王明贵在莫桂林的翻译下,向这些鄂伦春人讲明抗日联军是打日本鬼子的,只是路过这里。鄂伦春人首领盖山是一位饱经风霜、耿直淳朴的汉子,他跳下坐骑,用鄂伦春语向自己的同胞不知讲着什么……随后,其他鄂伦春人下马把自己打的野物从马背上卸下来,交给了王明贵支队长,盖山首领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只要是打日本鬼子的军队,都是鄂伦春人的朋友。”双方很快解除了误会,友善地拥抱在一起。

  1942年2月,抗联三支队在日寇的穷追不舍下步履维艰,还一度与鄂伦春讨伐队遭遇。莫桂林用鄂伦春语大声喊话:“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你们不要受日本人的欺骗……”对方顿时鸦雀无声,三支队悄悄从山顶撤离,在夜幕的掩护下转移了。

  库楚河战役后,莫桂林随三支队一起转移到前苏联境内。

编辑: 曲慧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