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正文
大兴安岭知青馆开门纳客
时间 : 2015-09-18 来源: 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走进漠河县北极村大兴安岭知青馆,映入眼帘的是当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上山下乡口号。知青馆今年5月开始布馆,7月开馆迎客,馆内所有的一切,无不在铭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载那段流血、流汗、流泪却无悔的经历;镌刻当年上山下乡空前的场景,弘扬战天斗地的大兴安岭精神,表达对广大知青的感激、怀念之情。

  知青馆的建造者、华洋集团总经理秦晓飞说:“之所以想建这个知青馆,是源于我的老师徐忠桥,他就是当年来大兴安岭的知青,我在很小的时候跟徐老师学绘画,他总会跟我们讲他们知青的故事,让我萌生了建知青馆的想法。”

  大兴安岭知青馆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分为四个展厅,主要以大兴安岭开发初期为时代背景,通过陈列布展的形式,重点反映来自江、浙、沪一带的知识青年在大兴安岭那段“上山”的艰辛历程,是全区唯一一个以林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知青馆。它以史脉为线、图文与实物相互印证,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物品、手稿以及背景介绍,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进一步了解那一代人的经历。据介绍,该馆共有展品2万余件,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知青在大兴安岭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当年知青的生活。

  无论岁月怎样流逝,世事如何变迁,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怀依旧、依恋如故,许多知青一提起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总是激情洋溢、感慨万千。今年65岁的张先生曾是在漠河工作过7年的知青,当年从事林业生产工作。40多年过去了,他再次回到第二故乡,看到知青馆里陈列着当年知青用过的物品,让他十分激动:“这个地方有我忘不了的情怀,回忆以前的知青生活,都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体验,这份经历是现代人体会不到的。”

  时光荏苒,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迁,知青们当年为之奋斗的这片热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漠河人发扬知青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用勤劳的双手将人迹罕至的林海北疆建成了一个地缘优势独特、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旅游胜地。漠河的发展变化吸引知青再次回到这片眷恋的土地,发挥余热、反哺社会、回馈第二故乡。

  知青的历史虽已走远,但知青的精神却是代代相传。陪同家人参观知青馆的大学生郑贺元,感触颇深:“看到这些照片和物品,觉得挺震撼的。当时那些知青应该和我现在的年龄相仿,我现在是在上学,但是他们却是已经到了人迹罕至的高寒禁区。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继承知青精神为家乡作贡献。”

编辑: 曲慧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