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我区就出台了《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方案》,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
2017年,大兴安岭作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实践,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全力打造“健康兴安”,分级诊疗取得初步进展。与2016年同期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提高10%,下转患者增加20%,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
推动医联体建设
让医疗资源下沉
记者从行署卫计委了解到,按照省政府和省卫生计生委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区共成立新型医联体10家,其中城市医联体2家,县域医共体8家,共有成员单位59家。全区各地医联体明确组织机构、完善双向转诊和培训机制,实施“联家联建”分级诊疗模式。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接收上级医院转诊的康复、慢性病和恢复期患者,实现诊疗、康复、护理的连续化医疗服务。同时,牵头医院专家在基层出诊期间,承担带教任务,定期开展业务讲座,将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到基层。
“要落实分级诊疗,就必须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医联体建设是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就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家庭医生签约要做到基层首诊,对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性的管理,这两项工作是我们医改工作的重点。”行署卫计委主任梁凤英表示。
巩固卫生硬实力
提升医疗软实力
近年来,我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全区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施环境、人员待遇、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为夯实基层卫生硬实力,全区共投入资金24.1万元用于改善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诊疗环境;投入近6万元购置电脑、打印机、书刊等;投入58万余元为部分社区医院配置中医诊疗设备,添置中频治疗仪、按摩床、电针仪等设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省级医药管理平台应用终端及药品(疫苗)电子监管系统设备72套。
深入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和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各医联体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作为大医院实习基地,建立大医院新进医生到社区服务一年制度。医联体大医院新招录的医务人员,在完成院内轮科后,首先要选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至少一年。同时,医院专家在基层出诊期间承担带教任务,定期开展业务讲座,促进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
个性签约享服务
便民诊疗进家庭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我就很少去大医院看病了,多年的老毛病在社区就能解决了。社区还定期通知我去免费体检,量血压、测血糖,医生很负责,我很满意。”72岁的李春芝对签约服务深有体会。
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铺开,行署卫计委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培训、开展宣传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明确签约服务主体,优化签约服务内涵,落实签约奖励政策,从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入手,努力做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设计印制老年篇、健康篇、慢病篇、育龄篇四种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签约手册,融入个性化宣传知识,强化群众签约意识,让不同人群惠享个性化服务。
行署卫计委基层指导科科长朴英玉告诉记者:“到2017年底,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基本实现了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的全覆盖。”
全区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落实,进一步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2017年1月~11月底,全区上级医院选派医生到下级医疗机构接诊患者3021人次,上级医生在下级医疗机构举办讲座97次,下级医疗机构医生到上级医院学习培训124人次,下级医疗机构上转患者1802人次,上级医院下转患者1153人次。
- 八五九农场“以赛促收”显身手 广袤大地奏“丰歌”2021/09/28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这块金牌真不易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