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步入新时代传承新思想的起步之年,更是我们各项工作迈向新阶段的重要之年。如何以全新的状态迈向新时代?笔者认为,应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牢思想根基。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牢思想根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新的时代更加需要觉悟、道德和素养。我们知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时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取决于人们内心的追求与道德标准。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兴安岭要繁荣富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在前面。因此,要在突出意识形态、贴近时代特点、体现思想观点上进行思考,切实打牢思想根基。要紧紧抓住道德讲堂、讲习学堂、居民学校等阵地,常态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在全社会营造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变行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要在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在校学生中开展“新时代我的梦想”、“争当好人、奉献社会”、家风家训等教育活动,通过小梦想串起大梦想,通过小梦想实现大梦想。要选树孝老爱亲、热心公益、爱岗敬业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好人好事,激浊扬清,引领新风正气,让全社会各阶层内心深处形成共鸣,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
传承优秀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永不褪色的价值,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深远的历史文化、时代的新文化,无一不彰显着文化的魄力与魅力,无一不熏陶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我们有理由和底气传承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理由和底气不断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断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注入活力。因此,传承优秀文化,汲取丰富营养,是一代一代国人凝聚时代进步力量的源头活水,传承优秀文化不仅能够增强生命力、塑造力、感召力、影响力,还将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力。纵观历史,国学的博大精深,古人的深邃光芒,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每个时期都以不同的影响力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大兴安岭进入新时代后,更加坚定大兴安岭文化自信的那份自觉,整合大兴安岭民族风情文化,绘制出不同地域的文化标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要整合提升“抗联精神”“大兴安岭精神”“新林精神”“知青精神”“改革精神”,将特定时期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融入时代发展当中。要将优秀文化编成故事、搬上舞台、谱成歌曲在居民中广泛传承,用优秀文化的内涵力净化心灵,滋润百姓心田。把美好的食粮转化成精神的力量,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激发年轻干部职工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强化理论引领、营造学习氛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通过理论引领解决好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因此,就要强化理论引领,营造大学习的新氛围。通过学习夯实理论根基,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干事创业本领。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在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重塑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借助中心组、基层“三会一课”、“讲习学堂”、社区学校等平台,定期组织学习,从深层次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切实把十九大报告真正融入脑中、心中,转化成指导新时代破题发展的智慧,转化成推进大兴安岭转型发展的金钥匙。要经常性的组织十九大报告知识测试、应知应会比赛、十九大报告宣讲进基层、进企业、进班组、进家庭活动,反复的学习,创新的学习,切实做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通过开展大学习的方式,切实筑牢干部职工的理论基础,加强理论学习。
总之,只有打牢思想根基,才能让意识形态绽放出异彩纷呈的光环,才能让意识形态真正成为软实力。
(作者单位:新林区翠岗镇)
- 八五九农场“以赛促收”显身手 广袤大地奏“丰歌”2021/09/28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这块金牌真不易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