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着对井冈山革命圣地和井冈山精神的期待和向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景仰、对浴血奋战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全区第二十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63名学员于5月27日~6月4日赴井冈山等地进行了异地现场教学。7天的学习考察中,学员们追寻革命记忆,思想受到了洗礼、灵魂受到了触动、精神受到了鼓舞、党性得到了提升,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走进革命圣地见证不朽丰碑
巍巍井冈山,绵亘五百里,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1927年9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部队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开展了历时2年零4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
7天的教学活动中,学员们阅资料、观影像、走实地、听讲解、唱红歌,先后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小井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大井朱毛旧居、龙江书院朱毛红军会师旧址、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龙潭红军洞等教学点参观。沿着当年革命先烈留下的足迹追忆革命斗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员们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对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对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所承载的历史的厚重和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
追思铭记悼群英,井冈精神铸永恒。革命烈士陵园,万树静寂,群山静肃,身着红军服的学员们整齐列队,神情肃穆,给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向革命烈士默哀、重温入党誓词,学员们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学员们的内心激情澎湃,想起脚下这块土地长眠着4.8万名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许多学员热泪盈眶。在小井村,大家静听讲解员讲述小井村130多名烈士英勇救义的壮举,在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后,井冈山失守,13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重伤员,无论如何威逼利诱也未向敌方透露红军转移方向,而被全部活活枪杀,最小的年仅14岁。讲解员讲述这段历史时几度哽咽,革命烈士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英雄壮举犹映眼帘、植入心田,激起了学员们勇于拼搏、牺牲奉献的英雄情结。
红歌唱响踌躇志,清风涤荡正气弘。在江西省委党校老师的统一组织下,我区26期中青班的学员与长春一汽的38名学员共同参加了红歌会。按照江西省委学校两位老师的统一指挥,学员们激情唱响《毛委员长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歌唱祖国》等多首革命歌曲,通过历史的生动再现和穿越时空的对照,每位学员内心感受到极强的震撼,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星火燎原传赤色,朱毛小道奋攀登。在茨坪毛泽东、朱德的故居,学员们看到领袖们当年居住的房屋如此简陋,衣物那么破旧,生活极度艰苦。毛主席就是在一张油漆剥落的木桌上点燃一盏油灯,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等数篇光辉著作,正是这盏油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在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时,学员们了解到,这条挑粮小道总长约有50多公里,山路崎岖陡峭,道路曲折坎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穿百家衣的红军战士,需挑近百斤的粮草数次往返。学员们无不为先烈们在艰苦环境下仍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所折服,纷纷感怀自己能生活在最美好的时代,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都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个认识激起了学员们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报效国家的热情。
众志成城黄洋界,工农红军露峥嵘。在黄洋界哨口,学员们参观了当年红军挖出的战壕,抚摸黄洋界保卫战经历战火洗礼的火炮,得知红军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退了国民党4个团,保卫了井冈山,学员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年那密集的战鼓、嘹亮的口号、震天的呐喊和“敌军宵遁”仓皇而逃的场景。
在井冈山,讲解员还给学员们讲述了曾志百年后魂归井冈、伍若兰坚韧不拔威武不屈、张子清师长献盐等系列故事激励学员,学员们深切感受正是井冈山精神的强大支撑,我们党才能历尽劫难百折不挠,绝处逢生峰回路转。
感悟革命精神探寻实践真谛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再次对井冈山精神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他强调这其中最主要就是“坚定执著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通过此次考察,学员们对井冈山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坚定执著追理想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和实质。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坚定执著追理想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他们身临艰苦环境,面对白色恐怖,坚守信念、矢志不移;井冈山斗争中还有一批信念坚定的留学生、大学生,他们与凶残的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绝大多数英勇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井冈山极端恶劣而残酷的革命条件下,正是靠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井冈山军民团结一心,夺取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实事求是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道路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冲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窠臼,从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井冈山斗争有辉煌与胜利,也有低迷和挫折。有令人欢欣鼓舞的全盛时期,也有令人痛心疾首的失败教训。在武装起义遭遇挫折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崎岖的井冈山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摒弃错误道路,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回顾历史,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实事求是闯新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受损失甚至是严重挫折。
艰苦奋斗攻难关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中国革命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的起点,始于井冈山。“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苦到极度”的真实写照。当时,在国民党严酷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带头吃野菜,朱德和战士们一道上山挑柴担米……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共渡难关,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依靠群众求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法宝。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井冈山时期,广大共产党人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严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把广大人民群众围绕在党的周围,为民谋利,建立了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党和红军紧紧依靠群众,多次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党无尽的力量源泉,在任何条件下,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关心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昔日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是个人口稀少、没有公路、没有工商业的小山村,而如今,井冈山人发扬井冈山精神,突出生态建设和红色旅游,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更惠及了百姓民生。2017年井冈山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1亿元,同比增长9.6%;财政总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2.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江西省和吉安市前列。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份可供借鉴的“井冈山答卷”。
弘扬革命信仰再铸兴安辉煌
通过为期一周的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红歌教学、情景教学和专题教学等多种方式的培训学习,全体学员加深了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了解,对党的信仰、人生理想和党性修养都得以升华。对照井冈山精神和井冈山的发展,引发了学员们对大兴安岭发展的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信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井冈山以其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井冈山精神更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8万铁道兵、2万名工人知青、干部相继开赴人迹罕至、天气极寒的莽莽林海,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兴安岭会战,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北国最寒冷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井冈山革命精神与大兴安岭精神具有许多共同的精神内涵,广大中青年干部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信仰教育为抓手,进而转化为加快林区发展、重铸兴安辉煌的强大动力,树立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防范重大风险、稳定脱贫“七大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建设。井冈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素有“天然动植物园”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6%以上,位居全国之首。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全国最大国有林区,生态是大兴安岭发展的基础,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特别是2014年4月1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大兴安岭生态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质量明显提升。但生态恢复尚需时日,特别气候极寒极不利于生态的修复,稍有松懈就很有可能走破坏生态、粗放发展的老路,稍有麻痹就很可能发生森林火灾。应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持久战。
借鉴先进经验,加快旅游发展。近年来,井冈山市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模式,搭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大井冈山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力度,提升井冈山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2017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连续4年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镇”。大兴安岭林区自“十二五”以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景点开发缺乏文化内涵、宣传力度不足、服务设施欠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兴安岭旅游业发展应谋“全域篇”、唱“宣传曲”、打“管理牌”,探索旅游开发新模式,全力实施“旅游+”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旅游营销、行业管理、信息宣传、导游管理、旅游招商引资、旅游质量监管等工作,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
兜住民生底线,增进百姓褔祉。井冈山近年的发展建设不仅实现了脱贫,百姓居民收入更是节节攀升。2017年,井冈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1844元,同比增长12%。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民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与全省乃至全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全区民生事业建设应按照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提高精准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区分类型,增强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指向性,打好脱贫攻坚战,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能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合力推进新时代美丽新兴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 八五九农场“以赛促收”显身手 广袤大地奏“丰歌”2021/09/28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这块金牌真不易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