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图说兴安
搜 索
祖国北极:幸福民生账单晒起来
2018-02-24 09:56:00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鸡年刚刚过去,狗年已经到来。有没有感慨时光飞逝?坎坷、充实、平淡、精彩、幸福、心酸……过去的这一年,我们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微笑,有失落也有收获。回首望去,一份说走就走的难忘旅程,一份事业上的新进展,一个爱你的人或你爱的人……一定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刻骨铭心。2017岁月静好,我们一起走过,2018,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路前行。

  圆满人生因你而圆满

  刘远怡与女儿元宝合影。

  2017年对于韩家园林业局人力资源科的档案员刘远怡来说,是重要的转折,宝宝的降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让她感到了幸福和圆满。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永远都在计划中,结婚、工作包括做人我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实行,但是总是有一些事计划不来,甜蜜的幸福往往就是这么突如其来。”2017年的1月2日,刘远怡的宝宝降生,由于是元旦第二天出生,又想取圆满谐音,故取名为元宝。“当时还没完全做好准备的我,整个人都是蒙的。但是伴随着她一天天的长大,我自己也改变了很多,成熟了,坚强了,也更柔软了。”一转眼的功夫元宝已经一周岁了,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已然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长成了一个活泼、漂亮的小公主。不久前,元宝开口说话了,当她喊出第一声“妈妈”时,刘远怡激动地简直说不出话来。

  “所谓幸福,其实就是简简单单,面对我的女儿,生活从原来的单纯甜蜜,变成圆圆满满。回首2017,我的人生也因她而圆满。”

  信任巧手编织好日子

  高雪花老师(右)在给学员做编织技术指导。

  2017年,对于呼玛县“凤锦巾帼手工艺品”团队带领人高雪花来说,是一个难忘、幸福的一年。

  当记者问高雪花去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高雪花稍微沉思了一下说:“去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我的钩织技术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姐妹。因为信任,姐妹们都称我为‘老师’,希望我带着大家一同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提到“老师”这两个字眼,记者问高雪花喜欢这个称呼吗?她面带笑容说:“刚开始还觉得别扭,心想我也不是什么老师,只不过喜欢钩针编织罢了,大家信任我,我愿意教教大家,‘老师’这俩字就别叫了。可是没办法,姐妹妹都愿意叫‘老师’,说是方便。一来二去,我也习惯了,但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政府和姐妹们的信任,把自己所知道的、掌握的编织技术全部教给大家。”

  高雪花心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去年8月份以来,高雪花在呼玛县总工会、县妇联、县电商平台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2期手工艺品编织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50余名,已经有30多名学员熟练地掌握了各种钩针编织技术,卖出编织作品100余件,收入6000余元。春节前夕,高雪花指导学员们编织的生肖狗、红灯笼、迎春鞭炮等摆件和挂件,掀起一个销售小高潮。

  希望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张春花笑容满面地抱起雪狐。

  年根底下,大家都忙着置办年货。走进图强林业局职工张春花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桌子、地上满满当当的年货。“党的政策真是好啊,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做啥事都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张春花乐呵呵地说。

  今年47岁的狐狸养殖户张春花,原来靠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还算可以。可随着孩子上学、老人多病,仅靠工资收入远远不够日常开销,在经过多方咨询和市场调查后,她卖掉了房子,拿着3万元钱开始养狐狸。借着全民创业的春风,从开始的30只种狐发展到了如今的100多只,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走上了富裕路。

  “前几年日子过得苦,感觉生活没有希望,日子没有奔头。在我家遇到困难时,林业局、养殖协会热心帮忙,出点子、想办法,如今我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张春花现在像变了个人,脸上的愁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浑身上下满满的干劲儿。

  张春花告诉记者,2017年她收入颇丰,今年又留了100只种狐,平均每只种狐按产4只幼崽计算,可得400只商品狐,去掉成本和人工,每只商品狐净利润260元,年可赚10万多元。“2017年,让我感觉生活处处充满了希望,我也希望带动更多的人脱离贫困,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希望。”

  忙碌传承的脚步不停歇

  关晓云展示自己作品的获奖的通知。

  今年60岁的关晓云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这些年,关小云勤于研究鄂伦春民族的历史、文化,撰写并出版相关书籍8本、200多万字,其著作曾连续3年获得黑龙江省文艺奖,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记者问起过去一年的幸福事儿时,关晓云告诉记者:“2017年收获太多了,我得好好跟你说说。”关晓云说,去年她是忙碌而幸福的。2017年3月,她受到中国社科院的邀请赴京参加了“全国鄂伦春地区社会发展与边疆和谐稳定高层论坛”,并在论坛上提出了“建立大兴安岭鄂伦春生态保护区”和“大兴安岭木材停伐后妥善解决当地鄂伦春人和其他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建议;5月,省文化厅、省博物馆为她和一位满族作者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妙手天工,丝路匠心”非物质文化刺绣展,展出时长3个月;7月,省鄂伦春语言网络学习应用与推广培训班在塔河县举办,她全程参与筹办;8月,省保护与传承鄂伦春民族语言大赛在塔河县举办,她承担了出考题的任务;9月,她受邀参加了全国首届鄂伦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并提交论文——《鄂伦春文化产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抢救》;10月,其文学作品在首届“海河杯”全国文学大赛上获奖……这一回忆,记者才知道老人家2017年的“幸福账单”是如此厚重。

  关晓云说,这些年来,党的民族政策越来越好,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但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却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她也将继续努力,将鄂伦春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温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面对镜头,潘长河和老伴李香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阿木尔林业局,时常会看到一对悠闲散步的老夫妻,老大爷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老大娘走在一侧小心搀扶。这一幕打动了不少人的心,为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而拍手叫好。他们就是今年70岁的潘长河、李香云夫妇。

  2017年年初,潘长河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经过治疗,虽保住了命,但是身体却留下了后遗症,半个身子不好使。

  开始的一段时间,潘长河生活不能自理,李香云守在老伴身边精心照顾。由于住在平房,二老的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于是他们就商量着买了楼房,搬了新家。生活环境改善了,老两口心情也跟着好起来。每逢天气晴朗,李香云就陪着潘长河出去散步。

  潘长河感动地说:“我老伴儿也是70岁的人了,我出了车祸身体不好,多亏她细心地照顾我。有时我发脾气她也不吱声,管我吃喝、陪我散步、逗我开心。都说老来伴、老来伴,我现在是真的离不开她呀!”面对老伴的夸奖,李香云老人害羞地说:“都是应该的,我们这个岁数了不就是互相照顾吗。”

  老夫妻的恩恩爱爱,增添了家庭的和睦与甜蜜。女儿潘英自豪地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都是这样,平淡而真挚,父亲就像一座山,母亲就像一条河,有了他们的滋润和照顾,我们这个家一直都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圆梦“金疙瘩”成就致富梦

  抱着“金疙瘩”的申连华。

  说起“金疙瘩”人们想到最多的是金块或非常值钱的物件,而十八站林业局永庆管护区杨柳岸工作室的申连华,却将一堆堆树根变成了“金疙瘩”,“叮叮当当、吱吱嘎嘎”的敲击声述说着申连华梦想成真的收获。

  申连华今年55岁,曾经是木材生产一线的一名工人。2014年停伐后,他的工作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和彷徨,申连华发现管护区施业区内的河滩、林下积存了大量的树根、枯木,对于发展根雕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在管护区的支持下,申连华将原营林队闲置的500平方米的厂房,改造成了根雕厂,跟管护区其他12名职工一起摸索根雕创作,“杨枊岸”根艺厂从此诞生。开始时,申连华他们照着网上视频一笔一画地学习,慢慢地有了灵感。如今,申连华每年制作大小根雕艺术品近百件,远销全国20余个地市,年实现销售收入10万余元。

  在成品展览室,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摆放有序的根雕作品,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申连华笑呵呵地指着这些木疙瘩告诉记者,“2017年,我们的创作工艺更加成熟了,生产出来的作品也更受欢迎。每一个树根、枯树经过一段时间的精雕细琢,就能完成从腐朽到神奇的蜕变。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件根雕作品卖个千把元很平常。有了这门手艺,加上自己的努力,我的致富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舒心老来康养多惬意

  王财和康养中心的伙伴们打麻将。

  春节前夕,笔者来到新林区亲和缘康养中心,只见大厅窗明几净,各个房间也都很整洁。几位老人透过玻璃窗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还有的到康复室锻炼、在娱乐室打麻将。

  “这里的软硬件都不错,我住着舒心,儿女也都放心。”今年88岁的王财大爷一边打着麻将,一边跟笔者聊着天。

  王大爷有4个儿女,老伴很多年前就去世了,他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之所以选择来到养老中心生活,是因为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于是,2014年,王大爷就入住在其他老年公寓。2017年,新林区亲和缘康养中心成立,王大爷参观后觉得这里的环境比以前住的地方还要好,就搬到了这里生活。

  王大爷说,这里的护工照顾得贴心到位,想家人了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跟家人视频,平时有老伙伴们一起聊天娱乐。外地儿女们每隔几天就给他打电话,本地的大女儿经常来看望他。王大爷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他告诉记者:“这环境好、服务周到,功能设施全,还有这些老伙伴儿陪我玩,每天生活真的是又舒心又惬意。”

  踏实桃花朵朵向阳开

  张德友在盛开的桃树下拍照。

  初春时节,大兴安岭的室外仍然冰天雪地。当笔者走进加区加北乡老道口村村民张德友家的温室,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桃花香,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盛开的粉色的桃花和一片绿油油的青菜。看着一棵棵桃树和长势喜人的青菜,张德友脸上也乐开了花,就像那盛开的桃花一样。

  2016年,张德友从沈阳农科院引进了春雪桃树苗,在自家新建的温室大棚内试种成功。2017年他的桃树开始结果,平均每个桃子以1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张德友向笔者介绍说,最近很多市民听说他的桃树又开花了,都来观赏并提前预定果实。“看着桃花开得如此茂盛,今年我的桃树将会给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张德友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春节将至,张德友家的婆婆丁、小油菜、小白菜、水萝卜等小菜也陆续上市了。“当初建温室时,政府给补助了5万块钱,帮我解决老大问题了。”张德友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特意强调,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这就相当于给我们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觉得特别踏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让我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哇!”

  “眼下,温室大棚收益不错,往后我还要向农家乐方向发展,让城里人都到我们农村来吃绿色、赏美色。”想到这些张德友脸上绽开了笑容。

  (本版稿件均由徐晶朱明智本报记者王力周长平徐守岭邱贺岩张清林黄野撰文摄影)

责任编辑:左远红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