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版画展现大兴安岭 风采的名片
时间 :2016-04-01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1987年,大兴安岭“5·6”森林大火,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焦点,仅仅时隔半年,1988年1月28日,由著名版画家李桦先生题写的《大兴安岭林区版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再一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首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此次版画展再现了大兴安岭林区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亿万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从焦土上重新崛起,抗风雪斗严寒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恢弘画卷。

  我区版画事业发展历程

  据大兴安岭版画院院长、大兴安岭版画创作群体带头人张士勤介绍,我区版画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著名版画家晁楣、杜鸿年多次来我区举办版画创作班,为我区版画兴起奠定了基础。此后,周盛华、于承佑等知名版画家又多次来我区举办版画创作班,先后培养了很多版画爱好者。这期间,大兴安岭版画群体不断得到国家和省内著名版画家的扶持、指导,并与全国众多版画群体保持广泛的接触和交流。1982年,由常桂林、赵晓澄发起组织成立了“小白桦版画研究会”,使大兴安岭版画群体创作日臻活跃。以森林、冰雪、界江、北极、边陲、风情、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版画创作与省农垦总局、大庆、阿城、鸡西等各具地域特色的版画群体一起共同纳入了北大荒版画体系。

  “但我区版画事业的发展也有一些起伏。”张士勤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兴起下海经商大潮,当时可以说是我区版画事业的低谷期,只有三五个人在坚持版画创作。2006年,省版画院院长于承佑来我区举办版画创作班,再一次带动我区版画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大兴安岭版画的第二次高潮。2011年,在地委、行署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兴安岭版画院正式成立,给我区版画作者提供了一个创作阵地和展示作品的窗口,版画院目前有3名专业作者,面积达到880平方米,设有工作室和展厅。“大兴安岭版画院的成立,对推动大兴安岭版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区的版画创作者有了宣传、交流的窗口。”张士勤说。

  版画成为大兴安岭的名片

  “多年来,大兴安岭版画创作群体的成绩也是数不胜数的。”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版画家赵晓澄说,自1982年来,大兴安岭版画群体多次被黑龙江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创作群体”、“优秀版画创作骨干”。1995年8月,大兴安岭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版画艺术之乡”的称号。

  近年来,大兴安岭版画群体先后创作了260余幅版画作品。其中,168幅作品入选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35幅作品获金、银、铜奖牌,129幅作品在国家级报刊刊登发表。1990年出版了《大兴安岭版画》画册、《版画艺术论文集》;2003年在大兴安岭举办了“中国版画邀请展”,同时编辑出版了画册《中国版画邀请展作品集》。

  大兴安岭版画群体创作的版画作品先后参加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每五年一次的第6、7、8、9、10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由中国美协、中国版协主办的第8、10、11、12、13、15、16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和第1、3、5届“全国三版版画展”;由中国版协主办的第1、2、3届“中国工业版画展”以及“首届中国青年美展”、“中国林业美展”、“全国产业文联美术作品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作品展”等展览并获奖。同时版画作品曾先后赴日本、美国、意大利、喀麦隆、塞内加尔、扎伊尔、突尼斯等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展览。2005年赵晓澄的版画《最后的萨满》、《冬之旅》和张士勤的版画《幽谷雪韵》、《北国红豆》又应邀随“黑土颂·黑龙江版画展”和“韩·中国际版画展”分别在英国和韩国巡回展览并被收藏。

  大兴安岭版画事业经历了40年的生根成长壮大,如今有近30名骨干作者,他们大部分来自文化馆站、大专院校,其中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4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近2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2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3人,副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的10多人,被黑龙江省版画院特聘的画家有4人。

  “我们曾经出过画册,期待再出画册或者版画集,在国家、省级美术馆搞版画展,有机会与外地市版画作者交流,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版画水平,让大兴安岭的版画走出国门,扩大大兴安岭的知名度。”这是我区版画创作者共同的意愿。

编辑:曲慧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