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熟了农民甩手当掌柜
——呼玛县“首富村”秋收纪行 葛春娇本报记者周长平杨芳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从前对农民辛苦劳作的生动写照,但是在如今的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却是另一番景象,玉米耕种时,有进口的大型机械来播种;玉米成熟时,还是大型机械来秋收,农户家里只需留个人照看即可。
9月末,记者来到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秋收本该是忙碌的季节,待收的玉米地里却静悄悄的,农家院里却是一幅繁荣的画面,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越野车、轿车、农机具一应俱全,这么多的高档车让记者以为走错了地方,沿江村的富足令人称奇,据该村村长李自坤介绍,沿江村去年人均年收入5万元,一般农户家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种地大户年收入七八十万元,沿江村在呼玛县54个行政村里富裕程度首屈一指。
农民耕种、秋收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的富足,都是村集体农业合作社的功劳。
合作社为农民把脉市场
沿江村农户共有147户、土地面积6万多亩,其中63户农户争先恐后地加入了村集体的农业合作社,因为村民知道,加入了合作社也就会有订单和收益,还能享受到购进化肥种子、回收粮食等多项优惠。
每到冬闲季节,合作社长期合作的化肥厂就会把电话打进村里,将下一年的农资、化肥、种子的价格行情汇报过来,让合作社的村民心里有个底,也好早做打算。村长李自坤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每斤可以为村民节省2元钱,等到粮食回收的时候,再由这些农资大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分钱回收,粮食有了订单,农民卖粮就有了保障。另外,由于是农资公司的长期客户,种子的质量也得到保障。
玉米的播种和收获,合作社也功不可没。沿江村玉米播种用的都是美国进口的价值200多万元的大型设备,这种设备采用的是密植型作业方式,一垧地能种植9万株玉米苗,出苗率极高;到收获的季节,进口大型玉米收割机登场,到谁家收割,谁家留人就行,大型收割机能做到颗粒归仓,而中小型玉米收割机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为往年有村民在小型玉米收割机收过的地里遛玉米,整个收获季能收入几万元,如此对比,合作社的村民当然更愿意集体花钱雇大型机械采收。
足不出户提高粮食售价
合作社的负责人李自坤去年为村民做了件好事,引进了一家外地的大型玉米烘干塔设备,并把一座本该设在其他地方的玉米烘干塔硬生生地弄到了沿江村,这样村里的农户们足不出户,就能把刚收获的玉米放到两座玉米烘干塔烘干,既保证了玉米的品质等级,又提高了玉米的售价,干玉米与湿玉米的售价每斤相差5分钱。
今年,看到玉米烘干塔的收益很好,村里的玉米烘干塔增加到了5座,全村的玉米在本村就能全部烘干消化,在售粮的环节上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沿江村售粮情况又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金秋十月丰收乐增产增效一起忙 本报记者邱贺岩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
“滴——滴——”一阵欢快的汽车喇叭声在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响起。日前,记者在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看到,两辆北安市广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加长拖车轰轰隆隆地开进村里,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县农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县农委的积极协调下,今年年初,依西肯乡瓦干村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5分钱的标准和北安市广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1500亩大豆种子繁育合同,按照今年总计1500亩收获46.8万斤大豆的收成算,此项合同不仅保证了村民大豆销售无忧,而且在往年收成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又增收了近3万元。
为切实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年初以来,塔河县不仅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的办法积极帮助各乡农民拓宽销路,解除他们卖粮难的后顾之忧,而且正和外地企业沟通协调,计划在塔河县建立救灾种子储备基地。按照基地面积1万亩计算,该项目将让塔河县农民每年增收数百万元。
为促进农民增收,塔河县注重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特色高效生态农业,近年来,多次采取举办观摩会、培训班,建设生态基地等形式,不断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使农民逐步改变了过去“种田靠经验”的老旧观念,树立“种田靠科技”的新理念。2015年,塔河县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遴选科技示范户50户,建设示范基地5个。重点开展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广早熟玉米“丰早303”种植1000亩;指导农民购置高蛋白大豆品种“黑河44”50万斤,由技术人员跟踪整个生产周期。在十八站乡奋斗村建设大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一个;与内蒙古丰垦种业合作,建立早熟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基地内试验示范品种98个;引进玉米“丰早16”、“吉盛001”、“垦沃2号”3个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塔河县通过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使他们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秋收工作中,塔河县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根据实际情况,提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确定各部门职责,使秋收工作的各个环节有专人负责。塔河县还通过每亩地为农民发放近70元粮食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大型收割机等农用机具,为农民及时有效地做好秋收工作提供保障;塔河县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帮助农户检修农用机具、指导秋收工作,督促农户维修好粮仓、晾晒场地,做好粮食入仓前的准备工作,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实施,为塔河县各乡村秋收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了秋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园区打样“有机”领跑呼玛农业
本报记者孙晓威
风吹稻浪,金灿灿的稻田传递丰收的喜悦;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害羞地弯下了腰;温室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还生机盎然地挂在柿秧上……金秋时节,走进呼玛县寒地特色有机农林科技示范园,一幅丰收的美景呈现在记者眼前。
呼玛县寒地特色有机农林科技示范园始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2100亩,分为南北两个区,包括有机特色区、苗木繁育区、温室果蔬区、大田作物繁育区四个功能区。作物种类涵盖有机作物、山野浆果、道地药材和林果苗木等。
走进园区,一片金色的稻田,尤为夺人眼球,因为在大兴安岭这样的高寒地区,是不适宜水稻这种南方作物生长的。呼玛县寒地特色有机农林科技示范园引进黑交M4-1型水稻,并试种成功,成为中国最北水稻。“稻田里的水已经排出去了,就等着收割了。”呼玛县农业局副局长王照春高兴地说。由于呼玛县水源丰富,存在一些低洼易涝的农田,种其他作物比较低产,比较适合种植水稻,目前已在农户中推广种植。
在温室果蔬区,重达二三十斤的观赏南瓜、漂亮的白色蝶瓜、好吃又好看的西红柿,品种就多达六七个,还有迷你黄瓜、特色水果黄瓜……据王照春介绍,这些果蔬由于全部采取自然授粉、施用有机肥、利用物理方法除虫的种植方式,所以口感特别好,市场预期也很好。
王照春说,呼玛县是我区唯一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他们以寒地特色有机农林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推进精品有机农产品与特色山野产品的科研、示范与生产工作,充分发挥科研、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使这些科学的种植方式和生物技术得到推广,进一步打响呼玛农业的绿色、有机品牌。
奇!去冬秸秆残茬和今秋玉米共生
本报讯(记者杨芳)种地必然得翻地、耙地,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地方式,可是在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的玉米地里,记者看到这样一桩奇事:去年玉米秸秆残茬和今年等待收获的玉米共生在一起,而且这些玉米还长势良好。经过多方打探,记者才得知这是呼玛县农机局试验推广的新的耕种方式——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今年6月,呼玛县农机局开始实施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免耕、少耕播种了2000亩的玉米,分布在三卡乡沿江村、三卡村、北疆乡象山村、呼玛镇西山口村4个地方,预计亩产能达到1200斤。据呼玛县农机局局长张宝成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呼玛县位于东北平原垄作区,雨养农业为主,季节性干旱,尤其春季干旱仍是作物生产的重要威胁。土壤耕作以垄作为主体,近年来耕层变浅、土壤肥力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今年采取旱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后,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效果很好。
现阶段,该局正在呼玛县进行试验性推广。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的建设,今后基本形成辐射全县的支撑保护性耕作服务体系,逐步建成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5%。项目实施后,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相比,不烧秸秆、利于防火和减少大气污染。预计减少水土流失65%,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20%~25%,减少大风扬沙65%。提高玉米产量10%~15%,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机合作社呼玛看象山 本报记者杨芳
北疆乡象山村距离呼玛县城120公里,地处偏远,但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却在呼玛全县远近闻名。
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硬件挺“硬”。他们不但具有机械多、功能强、信誉好的优势,且还为合作社的农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让更多的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开来,实现土地收入和打工收入的双向增收。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挺“阔”。象山村共有5.3万亩的土地,其中4.178万亩的土地都由合作社统一耕作,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早在2009年,象山村就成立了农业种植合作社,经过几年的经营,因其经营好,达到星级合作社标准,去年成功申报了国家千万农机设备合作社,注册资金800万元,其中合作社社员自投资金320万元。雄厚的实力,“阔绰”的土地资源,让社员们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省的”和“赚的”都不少
进化肥,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按火车皮进货的,一个播种季的化肥得进3000吨以上,通过统一采购,氨肥一吨就给农户省出50元,尿素、钾肥、磷肥等全下来,省下来的钱不是一星半点。象山村村长、合作社负责人刘远滨告诉记者,现在化肥市场商家竞争激烈,商家全指着从复合肥和磷肥中赚利润,但是复合肥效力低,有些无良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常把过期的肥料回收后二次加工出售,不懂行情的农户单独出去买化肥很容易上当,由合作社统一和大厂家联系,就能保质保量地供给农户。
象山村的农作物现在基本以大豆为主,去年大豆的价格达到每斤1.75元~1.8元左右,社员们的收入都不错,今年大豆的价格有上升的趋势,预计市场价能达到2.05元/斤左右,另外国家还给农户大豆补贴60.5元/亩,一垧地下来仅补贴就能达到900元左右,所以今年种植大豆的农户收益会增加。
全程托管服务实现双向增收
从种到收,绝大多数社员都将自己的土地交由合作社全程托管,合作社按照土地面积收取代耕费,明码标价,耙一遍地150元/公顷,播种150元/公顷,收小麦、大豆300元/公顷。刘远滨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仅收小麦一项每公顷就比市场价节省50元,在种地投入上,由合作社托管比农户自己种植每公顷节省150元~200元成本。
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的农户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打工、经商,以村民梁英为例,她家1500亩土地都交给合作社托管,除了每年土地的收入,她还在呼玛县里开起了日杂商店,不但有时间照顾子女,而且店里一年还能收入几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只是呼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缩影,现在,呼玛县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高达96.9%,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一座座玉米烘干塔矗立在三卡乡沿江村。本报记者杨芳摄

呼玛县北疆乡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来到社里领统一购置化肥节省的差价款。
本报记者周长平摄

呼玛县农业局副局长王照春向本报记者介绍农林科技示范园成功试种黑交M4—1型水稻的经过。
葛春娇摄

采用旱田保护性耕种的玉米喜获丰收。本报记者杨芳摄

呼玛县寒地特色有机农林科技示范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收割谷子。
本报记者杨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