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地域文化
野火烧不尽
时间 :2016-05-1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野火烧不尽 ——重温采访报道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大火的日子

   □王才民

  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29周年来临前夕,中共黑龙江省委老干部局在《黑龙江日报》上发布讣告:“原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专员邱兴亚同志,因病于2016年4月16日在哈尔滨逝世。”把一生献给我国林业事业的邱兴亚,以他87岁的高龄走完了他的一生。

  看着讣告,我在大兴安岭与他鲜为人知的交往往事涌上心头。尤其是在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大火燃烧的那段日子,他对我的新闻采访报道所给予的诸多关照记忆犹新。

  我和邱兴亚的交集始于1974年。当时,我是黑龙江日报派驻大兴安岭的记者,他是大兴安岭地委办公室主任,工作交往较密。也许是因为他是从黑龙江日报走出来的报人的缘故,他对我这个刚刚走上新闻岗位的年轻记者,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照顾有加,直到1979年我被调回编辑部。

  1987年5月8日,我正在加格达奇做调查采访。早晨还没起床,突然在新闻联播中听到一条消息: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大火吞噬了漠河县城!

  我蓦地从床上弹起来,顾不得刷牙、洗脸,直奔我曾经熟悉的地区防火指挥中心。这里一片忙乱。时任大兴安岭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的邱兴亚,以为我是从哈尔滨赶来,惊愕地问:“你怎么来得这么快?记者第一人啊!”他简单向我交代了几句,就把我领到三楼的无线电台室,让我直接听取从漠河传来的火情。我迅速将漠河县城等地的火情成稿,交他审阅。他看后果断地说:“照发!”并让我用地委机关电话传回编辑部。此时,还没有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能来得及到大兴安岭来采访报道。我的这篇报道,是记者就前线采访火情发的第一稿。

  不久,我来到了塔河,省灭火总指挥部设在这里。当时,只有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站的两名记者获准住进总指挥部大院。我和时任黑龙江日报记者部副主任的杨德三,以及陆续到来的记者高明义、毕强、王楠燕,不得不自行找个老乡家住下。因塔河买不到蔬菜,我们很是熬困,但我们是使命所在,必须坚守。不久,我幸遇例外,邱兴亚对把守总指挥部大院的地区公安保卫人员说:“省报原大兴安岭记者站的王才民可以进出。”我终于可以进指挥部大院了,还可以进会议室,参加会议,听取每日情况汇总。在打火的30天里,我共发稿31篇,一天一稿,这和邱兴亚对我的特殊关照不无关系。

  在大兴安岭打火的一个月里,我几次随邱兴亚奔赴灭火前线采访。八里湾堵截战,是最为惊险的一次。

  5月16日下午,火头离嫩漠公路仅有8公里,八里湾告急!如果这股大火突破嫩漠公路,十八站、韩家园子、库伦斯等地,不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150万公顷的林地将付之一炬。紧急关头,邱兴亚奉总指挥部之命前往指挥灭火。他叫上我随他去前线采访。十八站1700名职工群众,新林林业局1500名林业职工,预备役龙江一团1400名战士,驻军某部坦克旅和森警战士,从四面八方进入阵地,随之,推土机、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陆续调到现场……

  邱兴亚不吃不睡,两眼布满血丝,声音沙哑,指挥全线开伐防火隔离带。顿时,推土机扬起巨铲,把沟塘草地夷为土带;割灌机轰隆隆响,大片灌木丛刷刷倒下;油锯声、板斧声响彻山野,易燃的幼林顷刻伐除,军民昼夜鏖战开伐好了隔离带。18日晚全线同时点燃防火带。俄顷,火光冲天,夜空通明,全线点火成功。以火攻火,把3个凶猛扑来的火头吞噬灭掉,保住了诸多村镇和万顷森林。

  19日零时,前线总指挥周文华驱车到现场,看到从绣峰至二十三站百余公里的防火隔离带打烧成功,高兴地说:“终于控制了东部战区的火!”

  我把我和大兴安岭日报记者合写的现场报道拿给邱兴亚审阅。我发现,对八里湾大捷,在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的喜悦,他眼含热泪,用非常凝重的语气说:“不要宣传我,要宣传那些奋战的军民,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随即,他掏出笔把他的名字以及与有关他的报道全部删去。

  198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和全国多家报纸,刊发了我们合写的《八里湾堵截战》的战地通讯,读者没有看到邱兴亚的名字。

  (作者系黑龙江日报记者,现已退休。)

  邱兴亚(右一)深入基层调研。 (资料片)

  

 

  邱兴亚(右一)在大兴安岭踏察育林地。(资料片)

编辑:曲慧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