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户非常普通的民宅,一楼,掩映于北秀小区附近成群的楼宇之间,除了阳台上的蓝色牌匾外,外表上与其他的民居没有任何不同。
然而,它曾经的名称却是“海上花水烟馆”——一个在5月13日刚刚被加区工商部门查处的“水烟馆”。
大门紧锁,窗帘紧闭,晚风中,褪色的广告牌孤零零地望着一轮斜阳……
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烟馆”?又是因何被查处?它的出现与覆灭又在加区市民中产生了哪些议论?
号称:加区第一家“水烟馆”
4月19日与4月21日,记者先后两次来到这家烟馆。19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水烟馆大门紧闭。据地区医院附近一位卖水果的老人说,他从未看见过这家烟馆白天营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据事后工商部门调查,这家烟馆的营业时间在晚上6时以后。
4月21日晚,记者再次来到这家“烟馆”。
屋内的格局与普通的民居没有区别,在进门不远处的一个柜子里,从上至下摆满了水烟壶,有单人用的,也有双人用的。在一个类似冰柜的箱子里,盛满各种烟丝,再往里走是一间所谓的雅间,凡是消费80元以上的烟客都可进入。雅间类似于一间客厅,昏黄的灯光中是一圈皮质沙发,门对面的墙壁上则镶嵌着装饰画,上面介绍着水烟的来源。
此时,雅间内有两名烟客躺在沙发上吞云吐雾,与影视剧中的“大烟客”颇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他们手中拿的不是烟枪而是一个从水烟壶伸出的烟管。记者仔细观察了这个水烟壶,形似花瓶,其顶端是一个用锡纸包裹的酒盅大的小碗,小碗的里面是烟丝,锡纸的上面则是一块类似焦炭的东西,用来加热。
店主声称,该烟馆是加区第一家水烟馆,加区市民又多了一种休闲方式。可是,屋内昏黄的灯光,水烟的咕噜噜声响,四周紧闭的窗帘,烟客们迷离的眼神,让人疑惑: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休闲?
自诩:吸水烟对健康无害
店主信誓旦旦地保证,这种“水烟”对人体健康绝对没有危害。他解释道,首先,水的过滤作用使得烟雾中尼古丁含量大为下降,其次,烟丝不是燃烧释放烟雾而是烤制释放烟雾,不含焦油。并称:“吸食水烟在国外是一种时尚,而且,该香烟的味道也与普通的香烟并不一样,有葡萄味,有菠萝味等等,烟客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么?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发布警告称:“水烟制品同香烟一样,对健康危害极大。”这份报告中称,水烟吸食者将比抽纸烟者多摄入超过100倍的烟草,非常容易使人们上瘾。我区一位呼吸科大夫也表示:“目前,医学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水烟能减少吸烟者的有毒物质摄入量,或降低烟草相关的患病风险。”
记者在随后的几天里也采访了几位曾经吸食过水烟的“烟客”,他们表示,水烟的烟味虽然淡,但是吸过之后总感觉胸部很闷,这种“感觉”与过量吸烟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有老烟民刚刚吸完就开始“轻微咳嗽”。
那么,店主为什么要声称“吸水烟对健康无害”?店主没有回答。但下面的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记者询问水烟的价格时,店主是这样说的:“本店的水烟价位为28元、48元、88元到128元不等。一般顾客都会选择88元,可以吸食40分钟。”这意味着,仅仅40分钟,80多元的钞票他已经收入囊中。
被查:“挂羊头卖狗肉”
同是在4月份,工商部门开始对这家水烟馆进行暗中调查,到5月13日,在掌握了充足证据后,这家运营了不超过2个月的“水烟馆”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天,加区工商局林都工商所工作人员正式对其作出了依法查处,扣留烟具53套,电子烟4套,烟丝28盒。
在调查中,该“烟馆”竟然擅自扩大经营范围,工商人员发现,在3月22日工商部门核准的经营执照中,没有“水烟馆”的字样,原名是“海上花烟具经销店”;擅自更改经营地点,注册地址是军分区招待所2楼,可是现在却隐蔽到了居民区中。最让人疑惑的是所有商品没有工商部门的商检证明,并且,商家对其所称的“进口烟具”提供不出任何有效进口凭证、中文说明书以及国家安检局加贴的CCIB安全标志。一位工商局工作人员说,这意味着,所有烟具、烟丝、电子烟可能是通过走私的渠道流入加区市场的。
按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工商部门对该“烟馆”予以查扣并已经着手立案调查。
水烟馆已经被查处,但是,这件事在居民中引起的议论却远没结束。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这家烟馆刚开张时就引起了附近居民议论纷纷。4月18日,一位读者向本报反映:“每到晚上,这里烟客盈门,他们躺在卧榻上,一边喝着茶水聊天,一边吸着水烟吞云吐雾,极像影视剧中吸食大烟的场面。”
“抽烟本身就应该反对,现在竟然能堂而皇之地聚众抽烟,这不更应该反对么?现在竟然开到家门口来了。”一位北秀小区居民的话代表了烟馆附近很多居民的想法。一位教育界人士的一番话则颇让人感到深思,她说:“吸水烟,毒害的并不仅仅是烟客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心灵。其背后是烟客们对不健康文化的一种认可与接受,一旦这种现象成风,必将对社会、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
本报记者田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