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拦路虎林下可掘金
——塔河县以林下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王钢锋
我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塔河县党政一班人意识到产业转型、人员转岗、资产转换这“三个急转弯”将成为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为顺应绿色消费理念,塔河县在改革转型过程中确定了依托优良生态环境,以林下产业为主体,“分步骤、阶梯式,先富民、后兴县”的产业发展思路,牢牢把握“聚人力建基地,广铺开上规模,搞销售拓市场,深加工创品牌”四个关键节点,在发展林下产业上练真功,取得了可喜成绩。
突出带动作用培育“个性化”基地
塔河县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采取“政府投入、单位配合、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方式,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以此带动了产业发展。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塔河县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重点加强创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全民创业园区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展示窗口,相继被评为“中国森林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基地建设中,塔河县鼓励单位参资入股“个性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建设,号召乡、镇、林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搞“任务摊派”、不搞“一刀切”。他们相继建设了食用菌立体养殖、中草药材种植、野生浆果集约化经营、人工蓝莓标准化种植等一批标准化基地,基本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场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市场化”能力
塔河县采取“引企、扩企、联企、扶企”等形式,相继引进富林、绿森林等大型深加工企业9户,并鼓励扶持企业与合作社、种养户建立密切联系,推行订单种植、保价收购,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时,引导种养户组建各类经营合作组织70余个,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建立各类专营店26个,以品牌打市场,让好产品卖出高价格。合作社的成立有效推动了产业由独立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塔河县高度关注种养户间的“小合作”,选择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创业大户与新创业者结对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销售市场共用,避免了新创业者走弯路。近年来,在森林猪养殖大户马丽英、食用菌养殖大户李洪学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带动了一大批创业者投入林下产业发展。
创新服务理念提供“系统化”保障
为给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塔河县积极构建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销售服务体系,先后出台了10余项扶持政策,整合项目扶持资金,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合作,累计发放各类担保贷款2750万元。以新成立的农林科学院塔河分院为依托,整合技术设备力量组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编制了《林下经济技术指导手册》、《食用菌生产养殖技术手册》等实用技术资料,定期聘请省地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
据了解,截至6月末,塔河县累计建设各类特色种养示范基地16个、保护基地1279.3公顷,抚育蓝莓709.4公顷、种植北药1073.3公顷,培育苗木888万株,畜禽年存栏19.8万头(只),全县参与创业人数6700余人,带动3400余名职工群众实现再就业。2015年,绿色食品业实现产值3.95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林下产业真正成为塔河县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