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科技助力林区转型发展
时间 :2016-08-04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科技助力林区转型发展

   ——地区农林科学院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综述

  经常和地区农林科学院工作人员打交道就会发现,他们每天上班停留最多的地点不是有桌椅电脑的办公室,而是种满野生蓝莓、脱毒马铃薯、驯化野菜的田间地头,是栽下羊肚菌、木耳、灵芝需要准确记录数据的温室大棚,是移来榛树、西伯利亚红松研究稼接造林的林间基地,是养出生态环境下生长、肉质有机鲜美东北民猪的排排猪舍……

  地委书记贾玉梅曾经在深入调研后称赞,农林科学院在基层新技术推广、产业发展包括新产品的引进上,做了大量工作,在实践当中产生了效益,逐渐趟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

  在地区农林科学院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许多项目研究不止让大兴安岭受益,还延伸到了全国。

  自200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以来,作为黑龙江省惟一进站单位,农林科学院积极从马铃薯脱毒技术、新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新品种“兴佳2号”成功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在湖南、广东、福建和广西等南方省份得到大面积种植,累计推广面积20万亩,并在部分省区通过审定。几年来,出自大兴安岭的优质种薯已远销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他们结合我区得天独厚的繁育条件,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证了本地区的种薯质量。目前全区脱毒种薯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应用该技术体系平均增产30%以上,共增产4500万公斤以上,增收9000万元。

  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十分紧要的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国家林业局对此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林业局总体部署安排,我区依托农林科学院,从2012年全面启动了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标志着我区林业碳汇工作正式纳入国家碳汇建设体系。自此,我区受国家林业局委托,陆续开展了森林碳汇计量监测、LULUCF碳汇计量监测工作,进行了森林碳储量和碳变化量测算、碳汇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建设(LULUCF)等。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的成果对我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做出了综合评价,从碳汇角度证明大兴安岭地区不仅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是减轻我国碳排放压力的重要碳汇功能区。为我区今后进行贸易谈判、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和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变成产业、不能发挥效益,就等于一纸空文。为此,地区农林科学院大胆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科研项目。在几年探索的基础上,这个科研项目已经能够承担东北民猪引种示范,确立了东北民猪养殖业要向有机食品产业迈进,拉动我区玉米、大豆向绿色有机饲料调整,进而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同步调整、同步发展的产业链条。有科技力量支撑,有生态环境吸引,大兴安岭的东北民猪养殖产业得到了中捷资源投资股份公司的青睐,近期频频派出高层管理人员来我区考察洽谈,如果成功达成合作,有望解决该科研项目在民间推广遇到的市场出口受限难题,无疑又为百姓致富敞开了一扇大门。

  为了更好地融入全区产业发展洪流,地区农林科学院在开展常规的科技培训、指导、服务之外,把科技人才主动摆布到一线,一些专家背着行李进驻县区局及相关企业,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准确把握企业脉搏,点对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典型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辐射带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盘点多年来走过的科技服务路程,地区农林科学院不乏进取精神、创新举措和前瞻意识。

  ——设立塔河县分院,是地区农林科学院扩大科技服务辐射范围的一次探索。分院派出专人全程跟踪指导塔河园区食用菌养殖过程,黑木耳棚室栽培当年取得了每袋产干木耳7钱的良好栽培效果;寒地西瓜、甜瓜优质高产品种筛选试验项目落户塔河蔬菜园区,所起到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得到了塔河县政府及广大种植户的高度认可。

  ——结合塔河超越公司面临的技术瓶颈,选派人员与企业在仪器设备应用、蓝靛果花青素提取、益生菌菌株提纯培养、功能食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公司投资为院里的组培实验室购入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架、热水器等设备,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与古莲河煤矿合作,在采矿地带植被恢复区中,试用当地樟子松高位异砧嫁接西伯利亚红松,若生长良好可安全越冬,今后逐年扩大嫁接数量,将樟子松幼龄林改培为西伯利亚红松经济林,为全区推广营建西伯利亚红松经济林奠定基础。

  ——深入韩家园林业局进行调研并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立平榛及毛榛繁育标准化基地。针对新街基林场平榛产量不高、不稳,甚至绝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筛选具有抗寒、耐旱、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果大、丰产等特点的本土榛子品种,拟在韩家园野生榛子林稀疏区域进行补植,总结榛子人工集约化经营技术及措施,推进我区榛子产业进一步发展。

  ——始终保持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国内外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在森林、湿地、冻土、蓝莓、马铃薯等领域开展高层次科研。同时发挥农业试验基地和生态定位站科研平台作用,做好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教学试验基地和实习基地工作。今年挂牌成立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必将成为我区对内对外产、学、研交流活动以及技术研讨的又一重要平台。

  巍巍青山连绵起伏,在这片生态绿色的土地上,林区加快转型发展的战役已经打响,农林科学研究院吹响激昂嘹亮的科技号角,必将迎来更多的胜利!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