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区局
带领职工致富的高人——记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综合段段长苗志勇
时间 :2016-08-23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带领职工致富的高人

   ——记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综合段段长苗志勇

  □巴明刚

  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综合段段长苗志永,以致富群众、为职工办实事为宗旨,在全民创业工作中,带头发展黑木耳食用菌产业,并主动承担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食用菌养殖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食用菌产业达到了年产食用菌300万袋,养殖100万袋的规模,职工木耳养殖户人均增收2万多元。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65”综合养殖基地成为全区黑木耳养殖示范基地。

  不畏艰辛争先锋

  作为管护区综合段段长,苗志勇始终把服务职工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他把自己履行基层干部责任和义务的标尺定位在了抓林下经济产业,尽心竭力为职工增收致富上。

  林区停伐后,苗志勇带领几名职工积极投入到养殖黑木耳产业中,为了使职工放下负担,尽快投身到黑木耳养殖中来,他身先士卒,在进行基地道路铺设、菌孢厂建设中,他不怕苦不怕累,脏活重活都抢着干,职工们在他的影响下,积极性有很大提高。管护区建成了日产万袋的菌孢厂和摆放百万袋黑木耳的养殖场地。

  汗水化作产业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苗志勇知道“65”综合养殖基地是致富职工的希望,优选的木耳菌种是高产的前提,先进的栽培技术是质量的保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苗志勇都亲自参与,亲自部署,亲自学习,亲自传授。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中,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有的时候太晚了,就干脆在基地不回去了,继续规划下一步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了。

  一次在菌孢厂生产“三级菌”过程中,搅拌机出现故障,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他自己用铁锹入料——搅拌——出料,劳动强度非常高,本来就不好的腰疾,更加不堪重负。他第二天也没有休养,而是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他的努力设备故障很快修复了,保证了职工的菌种按期下地栽种。为提高木耳单菌产量,他费尽心思的寻找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木耳菌种,先后引进了比较高产的草优-13、草优-8和黄金碗耳等,职工们对他都竖起了大拇指。

  在栽培技术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和摸索,他认识到必须要有先进的培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养出优质的大兴安岭黑木耳。于是他主动和管护区领导申请到东北地区食用菌养殖技术比较成熟的东营、牡丹江等地,向食用菌养殖专家虚心求教,并详细记录总结。带领木耳养殖户转变传统的大“V”型口生产方式,推广了小孔栽培技术,使黑木耳耳片大小均匀、耳根小、整齐度好,普及集中催芽技术,采取室内、大棚内或室外覆膜等方式,促使耳芽快速形成,保证耳芽长势整齐,使春耳采收期提前,避开高温多雨期,减少流耳、烂耳、霉耳,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

  倾心帮民走富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黑木耳养殖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必须带动更多的职工共同发展。为了让更多职工参与养殖黑木耳,他带头又建了100万袋的黑木耳摆放场地和500多平方米的晾晒棚,以及搭建了32栋食用菌养殖大棚;为了降低大家的养殖风险,解决在菌袋摆放和木耳采摘的劳动力短缺和分配不均等问题,组织养殖户职工自愿搭配成若干互助组,进行循环帮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学到的木耳养殖技术推广到每个职工养殖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木耳养殖户得到了实惠,看到了产业的广阔前景,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管护区养殖户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独特品牌,突出了黑木耳养殖的新优势。

  苗志永作为管护区的一名综合段段长,日常工作和临时性工作非常多,但自从担负起食用菌养殖任务后,工作日程上就再也没有过节假日。每个周末、每个清晨日落、每个午休,他都在管护区和养殖基地之间穿梭忙碌。超强度的工作和劳动,使他比以前苍老许多,家人都劝他休息休息,可他认为带领职工致富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苦点、累点、操心点,但只要能为职工做实事,他就感到非常高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他的带领下,管护区养殖的黑木耳成了“致富种子”,收获了饱满的果实。今后,他还要在食用菌产业上走下去,用自己的汗水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管护区的食用菌产业更加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