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以来,作为黑龙江省唯一进站单位,地区农林科学院积极从马铃薯脱毒技术、新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全区脱毒种薯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
我区不断加大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近些年来,结合得天独厚的繁育条件,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G1)、原种(G2)、一级种(G3)三级繁育体系。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证了本地区的种薯质量。应用该技术体系平均增产30%以上,共增产4500万公斤以上,增收9000万元。首次建立了大兴安岭马铃薯早、晚疫病测报站,建立全自动气象信息采集站和马铃薯晚疫病测报站各1个,通过农业主管部门在本区域进行发布。为本地区农户免费提供早、晚疫病综合治理技术,较当地常规生产增产22%以上,综合防效79%以上。同时,集成了一套“一季作马铃薯抗旱增产增效综合技术”。在呼玛、讷河、富锦、克山和嫩江5个示范县,对农林科学院研究的“一季作马铃薯抗旱增产增效综合技术”进行了累计1500亩的示范,累计辐射23个县市,共40万亩,平均亩增产260公斤,平均亩增效312元,累计增收1.0296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本省马铃薯的种植水平。尤其是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兴佳种业马铃薯组培中心的建成,不仅成为全区最大的马铃薯组培实验室,还每年可提供优质脱毒种苗500~800万株,脱毒微型种薯1500~2000万粒,优质马铃薯原原种500吨。进入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繁体系后可产一级种薯10万吨。
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给脱毒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新品种“兴佳2号”成功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在湖南、广东、福建和广西等南方省份得到大面积种植,累计推广面积20万亩,并在部分省区通过审定。如今,优质种薯已远销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广脱毒马铃薯150万亩,产值达81亿元,亩增产1000斤,亩净增效益1000元,累计增收13.5亿元;我区累计发往省内外马铃薯脱毒种薯达3.6亿公斤;每年为5个示范县免费配送原种10万斤,通过5个示范县的脱毒马铃薯辐射,脱毒马铃薯播种面积达350万亩,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还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地项目多项,获多项奖项。《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本地区利用分子标记应用农业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