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花开幸福来
——新林区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张代数
年初以来,新林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地扶贫工作的要求部署,把精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立足于解决贫困户的实际所需与整体致富,把政府领导班子帮扶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确保帮扶资金落实、帮扶项目落地,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等多个方面进行帮扶,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户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紧盯一个“准”字
变“漫灌”为“滴灌”
扶贫绝不能搞“大水漫灌”,要把有限的资源瞄准最需要的群体、最困难的人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精准滴灌”。为此,新林区委区政府开展扶贫工作伊始,就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摸底子、找穷根,深入调查,精准识别。
经过细致走访调研,新林区委区政府查明了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根据实际确定了帮扶措施、帮扶目标、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间,随即将具体内容进行公示,实行“晒单扶贫”。
为做到精准扶贫,因人施策,这个区确定了“123456”战略目标。即围绕三年全部脱贫的“一个目标”;实施区、镇精准扶贫“两级精准”;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攻坚格局;坚持“四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公认;2016年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建立精准扶贫“六大机制”。印发了《新林区城镇居民、林业职工脱贫工作总体实施方案》、《2016年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编辑制作了“精准扶贫宣传单”、《精准扶贫工作指南》,充分利用会议、座谈、LED屏幕、政务公开栏等广泛深入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
狠抓一个“精”字
从“帮扶”到“对接”
本着在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原则,新林区委区政府立足于帮扶到户,精准对接,做到结对帮扶到户,脱贫计划到户,项目安排到户,产业培育到户,跟踪监测到户,效益落实到户。
这个区(局)29名处级领导干部以“一帮二”的形式对接58户贫困家庭,全区5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对接83户贫困家庭,镇(场)89名科级干部、36个党支部对接299个贫困家庭。
在有力措施下,新林区因学救助172户192人,因残帮扶93户102人,低保救助990户1032人,全区35个产业项目带动致富296户589人,目前共安置就业475人,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在650元以上,年底可超年7800元标准。上半年,通过民政救助150.4万元。工会大病救助帮扶23户7.95万元;在团委、扶贫办的联合发动下,利用“轻松筹”互联网及微信募捐活动,救助了8名重症患者,收到募捐款46万元。同时,积极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落实兜底扶贫政策。对无劳动能力、伤残、老龄等人员,采取低保和发放救助资金等方式,执行兜底扶贫政策。目前,享受兜底扶贫986户1899人。
突出一个“实”字
“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
想要抓好精准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工作开展中,这个区注重精准施策,强化保障。实行领导干部“一联三包”的举措,每名处级领导负责一个基层联系点的精准扶贫工作,各社区网格长为责任人,全面落实责任,各镇成立了镇级扶贫办,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实现扶贫队伍有合力。年初,这个区各级干部捐款24.3万元,工会投入30万元作为产业扶贫备用金,对全区重度贫困户进行兜底保障,统筹调度各项惠民资金,确保“输血”资金不断链。
结合雨露计划,突出教育培训“治穷根”,帮助贫困家庭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区委、区政府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对镇(场)级考评重要内容,建立奖惩制度,责任人一月一报帮扶对象的增收情况,跟踪帮扶效果。同时,积极搭建“造血”平台,按照“一镇一品,一户一策”的要求,这个区七镇两场建立了9个扶贫创业基地。塔源镇的“老树根文化产业扶贫基地”、新林林场的“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大乌苏镇的“棚栽滑子菇扶贫基地”、新林镇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翠岗镇的“微、电商科技扶贫基地”、宏图镇的“种养扶贫基地”、塔尔根镇的“北药种植扶贫基地”等,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为帮扶人群提供就业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