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推进浆果科研体系建设
时间 :2016-09-06 来源:黑龙江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
 

  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根据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改变传统科研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技术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创新、配套、运用,以本地野生蓝莓选育、驯化及抚育经营为重点,在野生蓝莓资源抚育经营技术、人工蓝莓栽培技术、抗寒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几年,地区农林科学院不断加大野生蓝莓资源抚育经营技术研究,在《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并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兴安岭森林资源恢复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子课题中《特色浆果资源恢复及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这是黑龙江省承担的首个科技部林业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掌握了野生蓝莓平茬复壮、施叶面肥、疏灌透光等经营技术。调查表明,平茬后进入结实期的野生蓝莓每亩产量11.5公斤,比对照区5.5公斤提高了2倍;施肥后每亩产量22.5公斤,比对照区10.5公斤提高了2.1倍;透光抚育后,植株新萌枝数量增加28.6%,萌枝长度增加11.5%,冠幅增加10%。承担了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蓝莓种质资源及经营技术引进》对引进的品种进行组培繁育和建园试验,在阿木尔、新林和农林科学院农业试验基地进行了引进苗木定植试验,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林业局验收。

       人工蓝莓栽培技术取得成功。地区农林科学院承担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寒温带引种蓝莓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在大兴安岭地区超越公司推广种植300亩。繁育的蓝莓种苗推广到黑河、孙吴、哈尔滨、内蒙古等地,种植表现良好。科研成果《蓝莓繁殖技术研究与种苗繁育》通过地区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填补了我国寒地蓝莓人工繁育技术空白,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筛选出适合大兴安岭地区栽培的优良露地品种“美登”、“北蓝”,筛选出适合保护地栽培的2个品种“北陆”和“北村”,总结出配套的栽培技术。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承担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课题《越桔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在新林、阿木尔等地建立了蓝莓技术服务站。“十二五”期间,推广蓝莓人工栽培品种及技术2000亩,建立《野生笃斯越桔集约经营技术》示范基地15000亩,为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的恢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种苗保障和技术支撑。

        抗寒品种选育研究进行大胆尝试。选育优良无性系品种“紫水晶”,经实验表明该品种无需防寒,在大兴安岭地区可自然越冬,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认定。此外还开展《蓝靛果忍冬资源圃构建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蓝靛果忍冬将是大兴安岭地区浆果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构建资源圃,总结丰产栽培技术,充分挖掘蓝靛果忍冬的潜力。在古莲河煤矿建成了蓝靛果忍冬矿体植被恢复示范区,拉开了蓝靛果忍冬科研“科企”合作的序幕,既恢复了植被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具有可观的经济前景。继此与塔河超越公司以及十八站林业局合作,共同建立蓝靛果忍冬组培、育苗、规模示范种植园。同时正在尝试进行树莓和观赏海棠等果树的引进及栽培。

编辑:庄园
相关新闻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