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鲜红的党旗,让全部的力量为之凝聚,放眼大白山下,处处涌动着加快转型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激越氛围;在街头巷尾,木耳、灵芝、北药基地,随处可见走出机关大院的党员干部下基层帮扶职工群众的身影;解放思想的大潮在这里涌动,广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搭台唱戏——“新阵地”上党旗飘扬
职工群众致富增收快,全靠党组织党员传帮带。在发展富民产业上,呼中区33个基层党组织按照基地集约化、产品标准化、企业龙头化、营销品牌化的工作思路,为民服好务、争做富民先锋,带动、引导、扶持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富民产业。建成了黑木耳、灵芝、蓝莓、林药、冷水鱼养殖的全民创业示范基地。
几年来,呼中区累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20栋吊袋木耳大棚,每栋大棚面积440平方米,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可养殖吊袋木耳3.4万袋。目前,已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4个,标准化忍冬蓝莓基地13625亩,种植10000亩桔梗、黄芪,5000亩草丛蓉等北药。
“结对认亲”——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自全区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后,呼中区将党员服务接力“8+8”活动引向深入,每名党员通过亮身份,在闲暇时间,进入社区网格,与困难居民结成帮扶队子,寻求解决困难方法。他们通过“六深入”措施,先后召开座谈会19次,个别访谈400余人次,发放征求意见函802封,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走访35人次,用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帮扶群众致富。28名处级领导,百余名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群众“结对认亲”,帮助找致富项目、找场地,解决资金、原材料等问题。
看到希望和尝到甜头的困难职工慨言:“帮扶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组织给我们派来的‘财神’。”党建帮扶,如同一颗饱含着爱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呼中这片沃土上,它将引领着呼中人民向小康社会迈进。
媒体“晒”事——我的帮扶工作你监督
一位职工对记者说:“过去帮扶,只有干部知道,职工群众不知道。现在不同了,每一名帮扶困难职工群众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大小事都要通过新闻和图像来公开亮相,让我们职工群众一目了然。”
在帮扶过程中,呼中区要求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在每次开展帮扶活动时,都要联系电视台记者,及时宣传报道,并将影像资料积累留存。
在处级领导“阳光帮扶行动”帮扶档案和基层“一把手档案”里,用图片形式记录每次帮扶的佐证材料,供广大职工群众查阅,实现了帮扶活动在新闻媒体和档案上“晒”,提高了职工群众对每一次帮扶活动的知晓率,确保“阳光帮扶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呼中区从处级领导到科级干部,再到普通党员,都与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助困难群众。同时,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为困难职工捐赠衣物活动,目前共有491名干部职工捐赠衣物共计1266件;举办了公益捐赠活动,138名党员干部共计捐款2.39万元。在防火办、贮木场等6个基层单位建立了二级帮扶站,共接访职工就业、生活救助等诉求事项46项,办结40项,转办6项,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他们深入开展了“尊老爱亲”活动,通过局里借、职工筹、大伙帮等办法,帮助困难职工遗属办理“五七工”,力争使困难职工遗属生活有保障,日子有盼头。
志愿服务——让党群之间的关系更近
今年70多岁的空巢老人秦继臣夫妇,与年幼的小孙子一起生活,镇场志愿者们隔三差五就到家看看,仓房漏了、羊丢了,就会有志愿者来帮忙,不久前,他们发现秦大爷嘴歪,说话也不清楚,就找车把秦大爷送到医院。秦大爷家里没人陪护,包保的6名志愿者就轮流值班,女同志值白班、男同志值夜班。秦大爷不能动,躺在床上,一阵阵发烧,她们就像亲闺女一样,给大爷擦身降温。同病房病友羡慕地说:“你家孩子可真多,还每个都孝顺。”
在呼中区,这样的服务品牌还有很多。目前已注册志愿者7500人、志愿服务团体22个,涵盖医疗卫生、司法救助、治安巡防等各个领域。通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城乡清洁行动、“春雨行动”等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使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呼中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为民服务为支点,解放思想,积极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