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时间 :2017-02-09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地委书记贾玉梅在地区“两会”上强调:“生态是我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潜力所在,必须把保护绿水青山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转型发展新常态,尽快把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一、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监管保护机制

  习近平在我省考察时指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对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是大兴安岭立区之本、发展之基,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任务,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我们必须把生态摆在首要位置,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依据我区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林地、土地、城镇建设等规划多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按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要求,实行远山设卡、近山管护,全面提升监管水平。

  全面停伐后,森林抚育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渠道,必须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优化造林树种结构,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和产业发展。正确处理防火与发展的关系,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增强森林防火的行动自觉,强化预警监测、火源管控,加强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装备应用,不断提升防扑火科技化、精准化水平。

  二、释放生态红利,强化转型发展支撑

  林区经济承担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双重职能,坚持绿色发展是让环境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资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让绿色崛起释放更多的生态红利。

  林区转型发展,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林业作为林区经济的“老字号”,已经从采伐生产转为生态保护、从提供木材产品转为提供生态产品。促进传统林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必须吸引更多的人才为转型发展服务,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和森林碳汇等项目,实现生态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切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原字号”是林区优势所在,关键是走高端发展路线,做好精深加工,扶持壮大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向市场提供优质、稀有、高端的绿色有机食品、水经济产品和绿色矿产品。“新字号”是转型发展的希望,必须把文化产业和互联网驱动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创新营销方式方法,突出优势特色,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多业融合,在“互联网+生态旅游”、“互联网+森林生态食品”、“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和就业拉动点。

  三、全面深化改革,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一项新制度的出现就会将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收益,形成改革红利。我区地处国土边缘,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森林经营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市场经济中不能进行平等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目前,林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林业局原有的木材生产管理职能必将向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职能转变,需要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理顺区划建制和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与生产经营分开。

  虽然国家已经将我区确定为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已取消了对GDP的考核,但政府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数量依赖仍然很大,生态建设的特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体现不够明确,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因此,需要合理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以此推动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台自全)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