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台上练就的“火眼金睛”
——记松岭林业局防火瞭望员刘良松 □本报记者博宇
松岭林业局47号瞭望塔坐落在新天林场施业区,在海拔近千米的3平方米的塔顶上,刘良松用24年的执著坚守,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一个普通林区职工对大森林的热爱。
自1993年开始,每年防火期,刘良松都要第一个上塔,在塔上一住就是七八个月。每天早上6点半上塔,晚上8点半以后下塔休息。在望不到边的密林中,一架望远镜、一部对讲机,就是他和塔员的整个世界。
工作中,刘良松认真负责,默默坚守。20多年来受到的表彰和获得的荣誉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2015年5月17日,那天风特别大,火险等级高,这种天气刘良松丝毫不敢大意,他不停转动着瞭望镜,一遍又一遍地搜寻着每一个角落。上午10点43分,刘良松突然发现东南方向52度升起一个直径约3米左右的烟柱。再次测量、确认后,他立即拿起对讲机向区防指报告。由于发现早、扑救及时,下午3点明火扑灭,火场清理完毕。2015年6月9日,中午刘良松刚吃完饭,拿过望远镜就发现正南方向大约16公里处隐约有一团灰色的烟气在慢慢升腾。由于当时正是地气上升的时候,加上气温较高,很难分辨是烟柱还是地气。反复确认后,刘良松还是不太放心,慎重起见,他和44号瞭望塔沟通,从不同方位、角度进行确认。一致定性为烟柱后,向区防火指挥部报告了情况。经过近4个小时的扑救,一场山火被消灭在萌芽中。2015年6月11日中午,天空掉落了几滴雨点,刘良松刚想松口气,11点49分,在瞭望时他发现49度角有一股青烟在迅速升起,虽然烟点很小,但凭借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他断定是烟点。11点50分,新天防火战区收到了47号塔的报告后,在请示区防火指挥部的同意后,迅速组织扑火队员奔赴火点。由于发现及时、出动迅速,仅用两个半小时就将这场雷击火扑灭。
塔上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吃粮、吃菜、日用杂货都要到17公里外的林场去购买,山路崎岖,买一次东西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每次防期进驻,他们都要储存够几个月吃的食材。早上带到塔上的馒头,到中午就冻得咬不动了,一壸开水也成了凉水。一旦发生山火,三五天甚至半个月,昼夜开机不能下塔,晚上就睡在冷板铺上,天长日久,他和同事都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在别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日三餐却成了他不小的负担:吃粮还好办,背上来一袋米一袋面够吃一个月的,青菜放不住每次只能背上来一点儿,多数的时间刘良松的餐桌上就只有土豆、白菜。最难的就是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山下小河里背,崎岖陡峭的山路,空手走都得歇几次,何况背着重重的一桶水,来回就要三四个小时。每天背回的20斤水,吃1天都不太够。为了省水,他们连粥和面条都不敢吃。早春、晚秋时,河封冻了,他们就只能吃雪水,而且一吃就是一个多月。 艰苦的条件没能吓跑刘良松,他说自己从小在林区长大,对林区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塔上最常做的事就是四处瞭望,每棵树哪天发芽、哪天开始长叶、哪天开始变绿他都一清二楚。刘良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他心中的绿色家园,用自己的执著、信念和毅力保卫着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