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省生态发展,提出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呼中区针对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地委提出的创新发展“六大产业”、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积极营造“两大环境”的总体发展战略,坚守生态红线,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建设为纲领,提出“保生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目标,力求实现老林区有新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生态建设,筑牢林区转型基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贯穿于各项工作的重要名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林区人民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源,优良的生态文化更是争取国家政策、吸引战略投资和发展优势产业的最大资本。
近年来,呼中区认真实施天保工程,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做好森林培育,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全面推行营林生产任务分配公示制、承包制和实名制,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培育,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了又增长。
森林资源是生态之基、发展之源。呼中区通过开展了定向抚育、补植改造、林冠下造林等方式培育落叶松、樟子松等优势树种,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6.2%以上。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先后完成森林抚育40.2万亩、补植补造6.5万亩、人工更新5000亩,义务植树6方株。体现了营林工作在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通过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用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几年来,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进一步激发区局发展的生机活力。同时,不断强化红线意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得到了全面落实。重新调整管护区划分,新组建了雄关、西沟、提阳山三个管护区,使森林管理与保护工作更加细化。大力开展保护区建设,呼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大西沟原鹰保护区、钻天柳保护区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目前,呼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已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复。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智慧防火建设,探索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防向技防”的转变。2016年实现全年无人为火发生,雷击火迅速扑灭不成灾的好成绩,并被国家绿委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二、发展生态文化,培育转型引擎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讲话促人奋进,更为大兴安岭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呼中区结合地缘优势,采取多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介,叫响“最冷小镇”旅游品牌;创意打造“最冷小镇”。在全国率先提出“冷”字文化,“兴安之巅”“岭”字文化。借助《中国绿色时报》生态美文评选这一平台,举办最冷小镇杯十大生态美文评选活动、征集了最冷小镇吉祥物“冰冰”、创作了形象歌曲,制作了5部反映地域特色、秀美风光的MTV;在哈尔滨举办了“中国最冷小镇”呼中四季风光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此次作品展与黑龙江“冰雪之冠”佳作展开幕式、绿水青山黑龙江国际旅游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同台举行,让县、区级别的展览搭上了省级展览赛事的平台,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呼中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林区文化,黑龙山龙首洞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玉珠,在洞内岩壁上清理发现出的人工绘制残存的红褐色彩绘遗痕,在世界岩画研究中极为罕见,测定为14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充分证明了在大兴安岭这片原生态土地上有着悠久的远古文明。虽然考古工作仍在继续,但前来寻根访祖的人们络绎不约,中国最冷小镇再次叫响!
为更好拓展生态旅游业,呼中区还将原有基础好的少儿版画、群众文化进行重新包装,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拓宽了职工的就业渠道。“中国最冷小镇”这一旅游品牌已经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两年时间,呼中区的旅店宾馆由原来的不足百张床位,发展到10多家300多张床位。山产品店也由原来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
做为身处兴安之巅的呼中区,正以美丽、优良生态向世人展示着其“中国最美秋色”、“中国最美小镇”、“国家级文明单位”的无限魅力!截至2016年12月底,呼中旅游接待人数达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8亿元。
良好的生态则是发挥生态效益,促进林区社会、经济效益共赢的不二法则。是实现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必然保证。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生态文化更加与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息息相关,利益于此,中国最冷小镇正蜚声国内处。呼中这个“最冷、最美、宜居、宜业”充满盎然生机的林海新城,正精彩的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