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坚让贫困户圆梦
——我区城镇林业脱贫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刘慧锋
精准、创新、合力……回望2016年我区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新意与温暖的关键词浮现眼前。
按照地委扶贫工作总体部署,一年来,各县区局作为城镇林业脱贫工作的主体单位,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2016年城镇林业脱贫工作的各项任务,实现贫困人口7892户、15740人脱贫,整体脱贫率达49%。
结合地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全区扶贫攻坚工作实际,各县区局党委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研究本单位、部门落实地委部署的具体措施。对两次城镇林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和全区扶贫攻坚暨美丽兴安建设会议提出的要求进行了再部署、再落实、再推进。
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地委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对脱贫工作总体框架形成、方案起草、建档识别、检查督导、评价认证都给予悉心指导,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明确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群策群力,协同动作,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使扶贫形成合力。
扶贫路子怎么走?是各级领导最关心的问题。
按照《实施方案》提出的精准识别的要求,我区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各县区局组织工作组开展了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复查工作。处级领导包片、包镇(场)、社区,深入每家每户,详细做好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工作,建立了贫困家庭脱贫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动态监测,严把入口、出口关。各县区局均已建立和完善了县级、镇场扶贫工作档案。
帮扶过程严格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了帮扶台账,详细记录帮扶人对接、慰问、走访等活动,详细记录帮扶过程中资金投入、物资帮扶、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补贴发放等过程,为脱贫数据采集、综合、分析提供了支撑,为推进脱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各县区局均建立了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制度,组织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寻找致富门路,选定帮扶项目。截至目前,我区共结成帮扶对子6119个。
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是最大梦想。去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等工程,尽最大努力让贫困户圆梦。
漠河县对贫困家庭成员住院及门诊费用全额核销,县金融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对从事第三产业的贫困家庭优先提供贷款,并执行最低利率标准,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
新林区建立了9个扶贫创业基地,带动72户贫困户243人创业,推出270套公租房用以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对从事山产品采集的贫困人员减免部分资源补偿费用。
呼中区投入资金71.4万元在食用菌养殖基地建造菌棚,已分配到户投入使用,使20个建档立卡户直接受益,带动扶贫110人。
十八站林业局制定了《十八站林业局贫困家庭减免“有线费、水费、取暖费”实施办法》,为69户困难职工家庭减免“三费”达13万元,并提高了遗属生活费,每人每月增加190元,达到600元。
韩局通过开辟困难职工“扶贫林”,组织困难职工清林,使56户困难职工人均增收7000余元。
行署人社局以增加就业、扶持创业为突破口,开发公益性岗位10995个,安置大龄失业人员3366个,残疾失业人员467人,组织就业困难人员培训432人,争取省拨就业资金11995万元,组织指导我区9978人实现转岗就业。
2016年,我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921.79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1564.26万元,县级投入1578.97万元,镇(场)投入269.4万元,社会投入509.165万元。 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折射出我区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背后是一幅幸福的民生图景,交出了一份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