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火灾起火点。 本报记者宋汜波摄
编者按
光阴流逝,记忆留存。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大火所到之处,家园一片焦土,百业俱废。
历经浩劫,方显勇毅。大兴安岭人灾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抹平创伤,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座新城,谱写了一曲曲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壮歌。
抚摸伤痛,只为警示莫忘历史,不让悲剧重演。在“5·6”火灾30周年之际,地委宣传部、大兴安岭日报社联合开展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本报组成采访组分别深入漠河、图强、阿木尔、塔河,重拾当年记忆,聆听火灾亲历者心声,着重反映过火地区30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喜人成果。今日起,本报开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展示林区发展成果——“5·6”森林火灾30周年反思新闻报道》专栏,陆续刊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敬请读者关注。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近日,本报新闻采访组一行9人来到30年前“5·6”特大森林火灾起火点——漠河县古莲林场。
在漠河县至古莲公路11公里路北200米处,矗立着一块趋向于长方形的石碑,石碑上书写着“5·6火灾起火点”,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警示人们牢记惨痛教训,增强护林防火意识。站在石碑前向远方眺望,群山环绕,连绵起伏;近看石碑周围,茂密的原始森林已经不见踪迹,低矮的灌木丛遍及四周。古莲林场设置的6面防火宣传旗帜迎风招展,2幅宣传标语悬挂路旁,“护林防火,利国利民”、“防火常抓、青山常在”……时刻警示着人们:林区大事,防火第一。
记者了解到,1987年5月6日14时08分,在我们眼前“5·6火灾起火点”石碑处,漠河县古莲林场15林班(东经122°22′,北纬52°56′),清林作业人员汪玉峰给割灌机加油时将过量的汽油洒在草地上,割灌机启动时,高压线引燃机体表面以及地面汽油,引发山火。看着这庄严的石碑,四周低矮的灌木丛,仿佛看到了当年那场惨烈的大火是怎样的肆无忌惮地呼啸着扑向漠河、图强、阿木尔,疯狂肆虐地将家园烧成了一片废墟,惊慌失措的人们在火海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恐怖时刻……伫立石碑前,记者内心万分沉重,视线渐渐模糊起来。
1988年5月6日,中共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决定将每年的5月6日定为全区反思纪念日。如今,“5·6”火灾起火点已经成为漠河县教育基地,每年会在5月6日前夕组织学生、青年、干部以及外来游客等前来参观,反思“5·6”大火带来的伤痛,谨记悲惨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防火意识,牢记护林防火高于一切的历史使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2万人来此参观反思。
在归程途中,思绪万千,心情沉重不已。汽车行驶到距起火点不远处的一个地方,看见有人拿着割灌机正在作业,记者下车后与他们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古莲林场职工崔伟、张树学,正在做修路前打路影、修剪枝丫的工作。 “师傅,您是否知道当年‘5·6’火灾是怎么引起的?”40多岁的崔伟不由自主地拍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割灌机。“就是有人违规使用它造成的。”“那么割灌机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记者再次询问。“在给割灌机加油前要先关闭割灌机,然后将箱体上的油擦干净。还要将割灌机带离加油的位置再发动,以免出现打火现象,引发火灾。”崔伟严肃地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来,随着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森防意识早已深入林区人的言行和灵魂深处,为我们开展森林防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6”特大森林火灾的惨痛教训切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