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伴随着将丈夫打伤致死的犯罪嫌疑人隋某某的到案,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向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从2007年至2016年,加格达奇地区共发生命案45起,破案45起,破案率达100%,创造了连续10年命案全破的纪录。
如此优秀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刑警们经历了怎样一个个惊心动魄、艰难曲折的侦破过程?近日,记者走进了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去亲身感受这支公安队伍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铿锵脚步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走进刑警大队会议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墙面上醒目的两行大字:“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信心”“忠诚正义勇敢睿智”。前一句是刑警日常案件侦破工作的励志醒言,后一句则是对刑警本色的高度概括。在熠熠生辉的警徽之下,你能分明地感受到这两句话沉甸甸的分量:那是人民警察保卫人民的神圣职责,是有案必破的战斗品质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
细数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10年来命案全破的制胜秘诀,记者发现,正规化的刑警队伍、快速高效的侦破机制、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破小案攻大案的工作定位,是这个大队破案的四大“法宝”。刑警们正是用这四大“法宝”磨砺了刑侦的锋锐利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筑起了平安首府的坚固城墙,守护着加格达奇的安宁与祥和,托起了山城百姓的幸福与安康。
正规化建设打造尖兵队伍
在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紧张的案件侦破工作之余,刑警们最盼的就是每周三的业务培训课了。这一天,每一个业务骨干和普通侦查员都是老师,也都是学生,他们轮流走上讲台,结合自己亲自参与侦破的案件,分享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真实生动的案情分析和互相切磋争论中,达到提高业务水平和战术技能的目的。
开展教育培训只是这个刑警大队正规化建设的一部分。为有效提升刑侦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大队根据每一位民警的自身特点,将干劲大、热情高的青年民警安排到实战岗位,将成熟干练、思维敏捷的骨干民警安排到重点岗位,将作风扎实、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安排到指导、协助岗位,“老中青”结合,合理调剂警力,充分发挥整体协作优势。同时,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科学布警,合理用警,打破“人海战术”“平均用警”“疲劳战”等粗放型警务管理模式,不断激活警务潜能,从而破解工作日益繁重和警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一系列正规化建设手段的实施,不仅为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赢得了全省正规化建设先进队所的荣誉,更让刑警们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如虎添翼,神勇无比。
就拿今年一季度连续发生的三起抢劫案来说吧,当一个个犯罪嫌疑人先后落网并交代犯罪事实后,民警们无不感到欢喜鼓舞,因为他们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破了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嫌疑人大多是流窜作案的外地逃犯,有的已经连续在多地作案,屡屡得手并且侥幸逃脱,却没想到最后在他们自认为警力并不发达的山城加格达奇“失了手”,被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刑警们一路追踪直至落入法网。抢劫案的迅速告破,流窜犯的最终落网,不但给受害人和山城百姓一个交代,更为其他地市消除了不确定的安全隐患。
快速反应提升打击犯罪效能
刑事案件的破案速度是刑警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快速侦破不仅能够有效打击现行犯罪,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而突发性的命案更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无数双眼睛都会紧盯警方,就看你什么时候能够破案。
俗话说,兵贵神速。抢抓最佳破案时机,不给嫌犯留下逃遁的时间,是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一直追求的目标。
多年的办案经历,使加区公安局形成了一套快速高效的命案侦破机制。每次命案发生后,局长勾兵、主管刑侦的副局长卢新全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案件侦破工作;刑警大队大队长张刚带领刑警大队、技术大队也会迅速进入现场,开展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同时调集派出所、交警、巡警等各警种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调查走访,分析研判,协同作战,合力攻坚。
在命案侦破过程中,刑事科学技术在现场勘查、案情分析以及尸检、鉴定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案件的准确定性、侦查范围的精确划定、犯罪嫌疑人的细致刻画提供了科学依据。亲身参与2016年“8·20”杀人案和2017年“1·13”抢劫案的刑警大队一中队侦查员马庆华,被战友们亲切地形容为“火眼金睛”。正是他,用自己精湛的刑侦技术才能,在大量的监控录像前苦熬昼夜,从并不清晰的画面和密集的车来人往中,大海捞针般地锁定犯罪嫌疑人,从而为案件侦破争取了时间,明确了方向,最终使这两起案件成功告破。
能够体现加区刑警大队坚强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不仅仅是10年来命案全破的记录,还有很多命案一周内甚至十几个小时便宣布告破的速度。2010年,加格达奇接连发生两起系列杀人命案。大队长张刚通过科学分析,果断决定串案侦查,并充分利用网上协作平台,仅用13个小时,便将已经出逃的两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2016年6月3日和8月20日,两起发生在按摩房里的命案,都只用了15个小时便将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
快速出击,连续作战,永不言弃,有案必破,这是支撑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打击犯罪、伸张正义的坚定信念和不变承诺。
吃苦耐劳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作为黑龙江省一级警队,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多年来在命案侦破、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中屡立战功,在一次次刷新纪录、铸就辉煌中,诠释着公安刑警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每一起案件侦破的背后,都倾注着民警们的心血和汗水,考验着队友们的智谋和勇气,甚至用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作为代价。
大队长张刚已经从事公安刑侦工作27年,作为一名基层优秀刑侦指挥员,他性格刚烈,决策果敢,作风顽强。27年刑警生涯,他破案无数,战功卓著。虽然已经是一名老刑警了,但他对待每一起案件,仍然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烈日炎炎,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案发现场或者追逃路上,成为参战民警的“定心丸”。
副大队长米良是刑警大队年龄最大的民警,也是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警察。回想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每一次现场勘查,每一次惊险抓捕,每一次地毯排查,他都感觉历历在目。说出来都是精彩的故事,可惟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长年的一线侦查工作,让一中队队长王日辉的身体出了毛病,一侧肾脏被摘除。他的妻子是列车长,经常在外跑车,两口人婚后一直是聚少离多,跟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但家中的困难,身体的病痛,王日辉从来不说,他把全部的思想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刑侦事业,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一中队侦查员马庆华是刑侦技术骨干,他经常面对的可能不是犯罪分子,而是海量的网络数据和视频资料。他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五六天,通过不断的分析、比对、碰撞,得出精确的信息,用一双慧眼和手里的鼠标,编织出一张让嫌疑人无处遁形的“天网”。
……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加区的案件侦破工作才有了稳固的基石,社会的安宁才有了坚强的保障。
善破小案体现服务大民生宗旨
在很多人眼里,刑警总是跟一些大案要案联系在一起,却对一些小案不屑一顾。但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的民警们却不这样认为,副大队长米良在接受采访时就这样对记者说:小案最是大民生。很多案子,对于民警来说也许是小案,可从老百姓的角度去看,那就是大案。
为此,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了“破小案攻大案,积小安为大安”的工作思路,加大涉及民生的小案件侦办力度,提高警察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2012年9月,加区红旗街一名16岁女孩失踪了。接到报案后大队了解到,女孩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父亲,最近母亲又要送她到外地去读书,因此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于是从奶奶手里骗了些钱便离家出走了。加区刑警没有因为案件小而一推了之,而是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摸排,终于在两天后找到了女孩,并劝说她重新回到了妈妈身边。
当前侵财案件高发,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最突出的治安问题。能否有效打击此类犯罪,事关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今年以来,加区电动车电瓶失窃案件明显增多。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通过视频追踪、信息研判,将这起涉案价值1万余元的系列盗窃案一举破获,并召开返赃大会,及时将失窃电瓶发还给群众,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的民警们正是从一个个民生小案的侦办中积累了经验,磨炼了战术,才使他们能够在大案命案面前沉着冷静,游刃有余。与此同时,小案的破获,也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案命案的发生,避免了小案犯走向更大的犯罪深渊。满腔热血铸警魂,血泪作墨写忠诚。近三年来,加区公安局刑警大队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5人荣立个人二等功,33人次荣立三等功,52人次获嘉奖、破案能手等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1人被评为省政法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如今,大队民警们正在以“十年磨一剑、待日试锋芒”的信心和勇气,用他们对公安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继续忠诚地守护着加格达奇这片热土,演绎着精彩的刑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