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点赞兴安·八个十佳”推荐评选活动参评文化品牌(一)
时间 :2017-04-2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漠河雅克萨战场古城岛图片。

  漠河

  雅克萨战争遗址

  雅克萨战争遗址位于漠河县兴安镇古城岛,距兴安镇东约2.6公里,距离漠河县城190公里,是黑龙江中我方第二大岛屿。清代康熙年间,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军为反击沙皇俄国的入侵,收复雅克萨城,在这里进行了两次著名的雅克萨反击战。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这里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也是指挥此战的指挥所。雅克萨战役结束后,传说白大将军驻岛设哨所守卫边疆,重新修缮土城堡,岛名由此而得。古城遗址在1958年农业学大寨时被推平变为耕地,遗址平面图由当时的推土机司机戴凤玉回忆绘制。本遗存记载着一段凝重的保卫和开发边疆的历史,蕴含着独特的北疆文化气息。

  漠河胭脂沟。

  漠河

  胭脂沟 胭脂沟位于李金镛祠堂南侧,是漠河最为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清末漠河金矿总局所在地。清末这里发现黄金之后,为俄罗斯哥萨克人所占据。清政府政治腐败,边防空虚,地方官吏玩忽职守,当局竟迟至1884年才有所发现。经多次交涉不成,方才派兵,驱俄匪于境外。不到10年,沙俄已在此地盗采黄金约6840公斤。清政府中一些官吏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以保主权。大臣恭镗、李鸿章上奏光绪帝,开办漠河矿务总局,并奏保李金镛为漠河矿务总局第一任督办。1887年李金镛奉命筹办漠河矿务总局,建护矿营,招矿工,收流民,于1889年1月14日漠河金厂祭山开工。当年生产黄金约19203两。李金镛不辞劳苦,苦心经营。创办开始就采金、练兵、集商、屯垦齐头并进。他将分派后剩余的金子上缴国库。传说慈禧太后收到金子后,曾说:不用交库了,就用来向法国人买胭脂,供宫廷用吧。漠河金矿由此御封了一个“胭脂沟”的称呼,并流传至今。

  意象·漠河。

  漠河

  意象·漠河

  音舞诗画《意象·漠河》演绎了漠河完整的历史脉络,从清朝末年李金镛受清政府委派到“北极之地”开办金矿、兴利戍边开篇,到60年代开发大兴安岭如火如荼的劳动和生活场面,80年代“5·6”火灾情景再现,直至现在处于转型发展时期漠河人民保护生态挖掘旅游资源与世界握手为结尾,将漠河这片神奇土地的过去、现在、未来娓娓动听地向世人诉说。 其中有对李金镛实业兴边、驱寇爱国稳固疆域的功德颂扬;有北方少数民族与“北极光”沟通解读宇宙的神秘;更有大火过后漠河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勇气;还有对保护绿色生态发展旅游产业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整场演出以北极光为引线,第一次是北方少数民族沟通“神灵”祭祀的神秘之光,第二次是大火过后重建家园呈现的希望之光,第三次是保护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时期再现于天际的吉祥之光。

  漠河黄金之路漠口三十站。

  漠河

  黄金之路

  驿路文化是漠河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品牌,漠河的驿路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二十四站至二十五站,这部分为康熙年间征讨雅克萨时所建的驿路。从二十六站直到三十三站,这八个驿站是光绪年间李金镛进入漠河创办漠河金矿时开辟的通邮驿路,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黄金之路”的部分。 黄金之路是古驿路的延伸,为创办漠河金矿,1887李金镛曾亲自勘探漠河情况,但遗憾的是,直到李金镛去世,这条由墨尔根出发直抵漠河的大通道也没能修成。李金镛去世以后,袁大化继任漠河金矿总办,为便于运送黄金、转运物资,接原古驿路二十五站开辟了二十六站至三十三站这八个具有通邮性质的驿站,从而构成了今天漠河兴安镇至内蒙恩和哈达的交通主干线。也就是这条路,被称为“黄金之路”。

  北极村篝火舞会。

  漠河

  北极光节

  北极光节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岁时节令,从1991年的夏至节,历经26年的潜心挖掘和打造,已成为漠河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和对外宣传的名片。 漠河县把每年的6月21日(夏至)确定为北极光节,几年来,他们不断丰富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扩大群众的参与面,规模和档次逐年提升。节庆活动由最初的前十届以群众性的广场文化活动为主,十一届至二十届主要由政府出资,由单纯的群众狂欢,演变为集特色产品展销会、书法摄影展、女子军乐展演、中国四极旅游论坛等20余项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活动,由最初的群众自发活动演变为如今的政府组织策划,各单位各部门踊跃参加,群众文化力量积极参与的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2010年北极光节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节庆奖”,2011年,北极光节系列节庆文化活动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

  漠河北红。

  漠河

  俄罗斯民族文化新村——北红村

  北红村,原名大草甸子村,位于黑龙江上游,距源头140多公里。是黑龙江上游最具俄罗斯风情的边塞小镇,村中半数以上的村民为俄罗斯族。北红村是伴随着金矿的建立而逐渐形成村落的。 据村中老人讲,在清末金矿时期,大草甸子就已经有人定居了,主要是猎户和从金矿下来打渔种地的中国农民。这一时期,很多俄罗斯女人嫁到中国;而落魄的中国农民则过江谋生。建国以后,1956年夏季在大草甸子建立了畜牧社,文革时,大草甸子改名北红村。2000年以后,随着漠河旅游业的兴起,北红村因拥有浓郁的俄罗斯异域风情,为广大游客所青睐。漠河县人民政府依托北红村民俗习惯,着力打造北红村俄罗斯民族文化新村,鼓励村民制作销售俄罗斯文化产品,并在保护原始风貌的前提下,修建了东正教堂,一座洋溢着俄罗斯风情的边塞小镇呈现在游客面前。

  漠河历史文化丛书。

  漠河

  历史文化丛书 自19世纪中叶雅克萨中俄战争以来,漠河就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近代史。宋小濂的《北徼纪游》、袁大化的《漠矿录》开启了漠河的文明之始;八十年代,迟子建的小说《北极村童话》(1986年)横空出世,把中国北极村带给了世界;九十年代出版的《漠河县志》则为漠河修正了历史;《北极村民间故事集》《诗话漠河》《史话漠河》《走近漠河》等书籍则首次从文学角度阐述漠河的文化;2007年政协出版了《神秘的观音山》《传奇的胭脂沟》《美丽的漠河城》《神奇的北极村》等北极漠河旅游景区景点系列介绍丛书,第一次从旅游角度向世人展示漠河魅力;2008年《漠河歌曲》集出版,展示出了漠河的音乐创作水平。前人大主任钱鹏编辑、整理出版的《李金镛传》《秘踪玄武》《绿海听涛》《雪国行吟》《佛教文化系列谈》等,再次丰富了漠河的文化羽翼;2009年《北极神话》《北极村故事》《北极村传说》一套三本民间文学出版,使漠河的民间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将孙喜军所著《黄金史诗》《远古呼唤》《龙之源头》《寻北之旅》等一套四本书籍列入2013年度黑龙江省精品书系列给予出版,该套丛书分别以挖掘漠河采金文化、土著文化、龙江文化及鄂伦春民族文化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综合了漠河的历史文化特征。2017将要出版的《北徼纪游校释》一书,将再次为漠河文化研究打开一道方便之门。

  漠河汽车越野赛。

  漠河

  汽车越野赛

  中国漠河汽车越野赛始办于2004年,最初名为“中国漠河国际冰雪汽车越野拉力赛”,2005年第二届名为“汽车挑战赛”。从第三届2006年“中国大兴安岭·漠河国际冰雪汽车挑战赛”上升为国家级赛事,由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黑龙江省体育局、黑龙江省旅游局、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主办,由黑龙江省旅游协会、黑龙江省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局、漠河县人民政府承办,由黑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东北林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人民网、东北网、冰雪赛车网、哈尔滨旅游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协办。 自2008年起,漠河汽车拉力赛日趋专业化,赛事也由原来的拉力赛,改为越野赛。迄今为止,漠河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档次一年比一年高,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大赛期间国内各大新闻媒体聚焦漠河,央视5套节目在每天整点新闻中将赛况连续播出。

  呼玛开江节舞狮表演。

  呼玛

  开江主题文化活动

  呼玛县从2014年开始,已连续3年隆重举办开江文化活动,每年基本定于4月28日至5月4日黑龙江开江之日。2016年,呼玛县在成功举办前两届的基础上,举办了第三届开江节暨第一届呼玛县特色产品展销会、北药供给侧推介会等系列活动。 鄂伦春民族萨满祭江神作为文化周活动开场,现场架起的大锅,鱼香四溢。中俄画家笔会和书画展上,众多名家现场挥毫泼墨。除了开场的萨满祭江神,呼玛县积极推介民族特色文化,推出了鄂伦春专场演出、鄂伦春篝火晚会,为远道而来的人们奉献上一道道文化大餐。活动中,还相继召开了招商推介会、全国部分知名药厂和呼玛县北药种植企业及合作社推介会,还将有“南有钱塘观潮,北有呼玛开江”海宁呼玛摄影联展、“东西南北任我行、四极宾朋观开江”最远游客有奖征集、汽车场地赛、参观农业科技园区等活动陆续登场,跳绳、秧歌、健身操表演等群众性体育比赛等活动也穿插其中,丰富多彩的经贸、文化和体育活动组成了大兴安岭边城呼玛年年上演的一台大戏。

  呼玛萨满祈祷。

  呼玛

  鄂伦春族萨满祭祀活动 鄂伦春族萨满的祭祀仪式每1~2年举行一次,一般多在春季举行。祭祀场地选在呼玛河畔的一片沙滩上,在场地上搭一个很大的“仙人柱”,在“仙人柱”的中央矗立两根木杆,鄂伦春语称之为“土如”,意为“神梯”,是“神”降临的地方。在两根杆顶端,分别系一块红布和黄布条,以示吉祥。在两杆之间距离地面一尺多高处,横绑一根小杆,意为神椅,是萨满接神、迎神的地方。萨满带来的神偶挂在树上,有阿尼冉祖先神、太阳神、月亮神、风神、雷神等。人们带来的各种供品都摆在神偶面前供奉。萨满先唱一首请神歌,周围的人随声附和,内容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后,萨满开始请神,闭眼慢慢击鼓,边击鼓边吟唱,动作随着鼓声的加快而变得强烈,萨满开始飞快地旋转跳跃,身上的铜铃和铜镜撞击声以及咚咚的神鼓声连成一片,震动四方。最后,萨满回到原地急速地旋转,并发出“嘿、嘿”的声音,身躯一动不动,至此,祭祀仪式结束。

  人和艺术健身学校考级中心命名。

  塔河

  人和艺术健身学校

  人和艺术学校暨人和健身成立于2009年,是塔河县第一家综合性健身场所,多次受邀参加黑龙江省少儿春晚、六一晚会的录制,并且被省教育部授予了名师名校的荣誉称号,于2016年7月,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约,成功将艺术特长生考级在塔河设置考点,大大方便了艺考孩子,远途出行考级难,费用高的难题。

  艺校整体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内设有舞蹈室、口才教室、钢琴教室,授课教师4人,保洁员1人,均为待业大学生和下岗职工,本着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事业做大的同时,希望带领我们大山里的孩子,走向更大更高的舞台! 2014年起,学校多次参加省电视台组织的各种晚会,并屡获殊荣。此外,在省里组织的各种专业赛事中,学校也多次斩获荣誉。

  十八站民间艺术团成员。

  塔河

  十八站民间艺术团

  塔河县十八站乡鄂伦春民族艺术团成立于2005年6月,组建时只有8名队员,这8名队员是十八站乡鄂族新村村民组建。9月参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艺术比赛,以《高高的兴安岭》《山果熟了》代表大兴安岭地区参加比赛,《高高的兴安岭》并荣获全省大赛二等奖。随后参加了全县艺术展演,全乡艺术汇报演出,军民鱼水情庆八一活动;2008年8月庆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55周年庆典活动;2013年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60周年庆祝活动。这时,艺术团由原来的8名队员成长为24名队员,且全是鄂伦春民族村民参与,全体队员用汗水诠释着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4年受到黑龙江省冰雪欢乐谷的邀请,在美丽的哈尔滨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着鄂伦春民族舞蹈,吸引了多家电台前来采访,录制节目。经过几年的磨炼,这支民间舞蹈队日渐成熟,陆续参加了多次区内外的大型文艺汇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新林区御龙山岩画。

  新林

  御龙山岩画

  2011年以来,新林区分别在塔尔根、翠岗、碧洲、塔源发现了近百幅较为清晰的岩画,多为象形的花、蛙、鱼、人形等动植物、图腾、祭祀图案,也有部分残缺不全的画面。 2017年初,在新林林场施业区110班塔哈尔河东岸再次发现两百余幅描绘头戴面具的萨满、太阳神、狩猎、三界图、跳舞等古代人类在此生产生活、祭祀场景的图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离中心镇较近的遗址,同时也是在大兴安岭地区较为罕见的大规模岩画遗址,据初步推测距今约8000至15000年。通过岩画的研究工作,更是对于分享人类文明智慧结晶,具有重大意义。有限地使用和利用好岩画,是岩画学术界的共识。岩画作为文化遗产将发挥其展示和演示功能,必将成为大兴安岭文化建设史上的重要标志,为大兴安岭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增添新光彩。

  新林三荣岗铁道兵战士破冰雪建营房。

  新林

  “三荣”精神——大兴安岭精神起源

  1964年,505部队6师全体官兵在被称之为人类难以生存的死地“西里尼”战天斗地,以苦为乐,提出了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西里尼因此更名“三荣岗”。1965年,开发会战总指挥罗玉川将“三荣”引申为“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 林业职工生产建设中,在“三荣”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了林业开发阶段性的胜利,涌现出了常孟久、李青荣、张美钧等先进典型。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在党的号召下,参与到林业生产建设中,其中女知识青年组成的采伐连和女子架桥连,在“三荣”精神的教育下,征服了难以想象的困苦,受到了周总理的赞誉,得到了英国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马克斯韦尔的高度评价,华罗庚为架桥连题辞“敬向英雄三折腰”。“三荣”精神是广大开拓者、建设者、奉献者的共同精神支柱,是大兴安岭精神的重要基石,对林区开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时代意义。

  加区铁道兵纪念碑全景。

  加区

  铁道兵纪念碑

  铁道兵纪念碑,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历史显著特征的标志,铭记着人民铁道兵在大兴安岭北纬五十度的高寒地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血肉铺就了一条钢铁坦途。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为了打开“绿色宝库”的大门,铁道兵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以平均2公里就牺牲一名铁道兵官兵的生命代价,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使嫩林铁路这条钢铁运输线贯穿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漠河。 铁道兵,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开路先锋,破解了大兴安岭开发“两上两下”的困局,书写了“战严寒、破禁区”的壮美篇章。铁道兵纪念碑,也成为大兴安岭人民的精神图腾。如今,铁道兵纪念碑已成为全区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2005年1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兴安十大名片”,成为大兴安岭的地域文化标志。

  加区版画基地开放式长廊展厅。

  加区

  版画基地 加格达奇版画基地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教研、培训为一体,设有独立的版画创作室、体验室、装裱室、培训室以及280平方米的开放式展厅。加格达奇版画基地培养出了一批独具个人风格的版画作者,创作了2000余件以森林、冰雪、鄂伦春等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同时,版画作为专业课程走进了中小学生课堂,我区最小的版画作者只有7岁。2012年“蓝莓节”期间,邀请30多家中外媒体对基地做了专题采访,借助每年一届的深圳文博会、龙江文博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大力宣传推广森林版画。2014年7月获黑龙江省群众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十大“优秀群众文艺创作群体”称号。2015年采取搞画展、办培训、建电商平台等举措,将森林版画与大学生创业,互联网+森林版画融合,充分利用微信、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使森林版画走向市场,探索出一条森林版画艺术的科学发展之路。

  加区北极熊冬泳队。

  加区

  北极熊冬泳队

  加格达奇北极熊冬泳队是一支常年活跃在加格达奇冰封两岸甘河上的中国最北的冬泳队,现有队员120多人,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女性冬泳爱好者10名,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员81岁。 多年来,加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北极熊冬泳队作为冰雪文化品牌培养和打造,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活动场地、引导组建冬泳协会、组织参加各种比赛和大型表演活动、创建冬泳邀请赛等。先后参加了俄罗斯阿穆尔州国际冬泳邀请赛、全国冬泳邀请赛、东三省冬泳邀请赛、哈尔滨国际冬泳邀请赛、黑河国际冬泳邀请赛等13次大型比赛,均战绩喜人。2004年和2005年,在漠河进行冬泳表演,并创下了祖国最北最冷季节冬泳表演的记录。2005年冬泳队被评为“感动兴安”十大人物之一,并连续两年荣获加区文明城区创建特别贡献奖。200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冬泳协会吸纳为会员。2007年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兴安十大名片”之一。

  碧水北山洞。

  呼中

  碧水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碧水北山洞古人类遗址位于呼中区碧水镇北山,2013年9月,黑龙江岩画考古队在呼中石崖耸立的“龙首洞”口,发现彩绘岩画遗痕。2014年9月,黑龙江省文物专家到该洞考察清理发掘,仅在洞口右侧的一个区域划出的第一批探方区,发现了新石器至鲜卑时期的不同文化层,出土精致的压制石刃、刮削器、玉石材质石核、磨制石锛,砣工石质容器残块、陶器口沿、玛瑙珠、极其细小的料珠等文物标本近3000件。 2016年碧水北山洞考古工作正式纳入国家考古计划。省考古研究所派人正式发掘,发现鲜卑时期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十层,出土了2000多件骨器、玉器、石器、陶器,发现古人类灰坑3座、灶址16处,标本在美国检测确定年代为距今约1.5万年。初步确立了大兴安岭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及汉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此次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对确立整个东北亚文化编年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呼中最冷小镇白山红柳。

  呼中

  中国最冷小镇

  呼中区平均海拔810米,每年-40℃以下的气温达30多天,最低气温达-53.2℃,是我国城镇气象记录最低值,由此得名“中国最冷小镇”,并已注册“中国最冷小镇”标识。 黑龙山“龙首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1.5万年,出土文物4000余件。该遗址对于大兴安岭地区古人类文化谱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及人地关系等方面有重大意义。森林覆盖率达96.2%,拥有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五大16.7万公顷的寒温带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三大偃松产区之一,被评为中国森林大氧吧,中国第一家麦饭石黑木耳在全国驰名。这里有国家3A级白山景区、省级地质公园苍山石林、兴安之巅大白山。被CCTV-7、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最佳外拍基地。设计制作了“中国最冷小镇”LOG、吉祥物、地标性建筑,拥有中国第一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呼中少儿版画曾作为国礼赠送俄罗斯友人。成功举办了“呼中冰雪摄影大赛”,“中国最冷小镇”呼中书画摄影展及四季风光国际摄影大赛。

  松岭岩画小镇。

  松岭

  岩画小镇

  近年来,随着松岭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天书台、飞龙山等6处岩画陆续被发现,处于环太平洋带上的近千幅的松岭彩绘岩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人们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展示着大兴安岭厚重的文化底蕴。距松岭区区址小扬气镇30公里的飞龙山地质公园的岩石表面,绘有300余幅的彩绘岩画,斑驳的红色印迹,历经万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辨。岩画文化景观为史前东北亚和北美洲之间发生过跨越大洋的人类大迁徙。 在林区经济全面转型时期,松岭区委区政府领导以敏锐的目光聚焦在区域内陆续发现的岩画资源上,认为这些彩绘岩画,即是自然造化的天工之笔,也是人类创作的完美杰作,挖掘保护研究传承好这个稀缺资源,讲好松岭故事大有可为。松岭“岩画小镇”因此而生,因此得名。松岭,这块寒带冻土,必将用最大的热情孕育文化的希望,将松岭建设成为展示远古文明和现代林区建设相融合的特色文化小镇,走出一条充满曙光的文化之旅,不忘初心的光明之路……

  区址小扬气(松岭抗联文化)镇设立的烈士纪念碑。

  松岭

  抗联文化

  松岭是东北抗联在大兴安岭抗战的一个重要阵地,悲壮的库楚河战役,为松岭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抗联文化遗产。松岭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抗联文化遗存、传承抗联文化,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抗联精神,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精神动力和经济优势、推动松岭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在库楚河战斗中,有百余名抗联战士壮烈牺牲。陈雷同志为纪念光荣牺牲的抗联烈士写下祭联:“鏖战兴安一片天,库楚河水泪潸潸,百多忠骨遗荒野,常忆英雄去不还。”为了缅怀烈士的丰功,继承和发扬烈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黑龙江省政府和大兴安岭行署于1985年决定:委托松岭区(局)筹建“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三支队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于1986年10月建成,坐落在小扬气火车站站前广场。2006年松岭区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的需要,将纪念碑迁至小扬气镇东部并加以扩建。目前,松岭区库楚河战役遗址和抗联烈士纪念碑已经成为游人瞻仰纪念的场所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南瓮河湿地热气球飞行观光。

  松岭

  大美湿地文化节

  在松岭区境内的南瓮河湿地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岛状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国内的保护区中极其罕见,在世界上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稀有性。大美湿地文化节就是以南瓮河湿地为依托,以湿地文化资源,湿地文化产品为核心,同时挖掘、整合全区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探秘、体验、文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概念的湿地文化节。 在湿地的旋转观光塔中,有饕餮的美味盛宴,有精彩的文化演出;在“印象南瓮河”场馆里,设有科普基地,可举办各种科普活动,有休闲书吧,咖啡屋,免费WIFI。在文化节中,可以通过热气球高空俯瞰,直升机低空飞行,欣赏旖旎的湿地风光。

  十八站黄金之路。

  十八站

  黄金之路

  十八站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墨尔根(今嫩江)修至漠河金矿驿站的第十八站。是至今为止33个驿站中唯一一个社会功能最全的古驿站。这里素有“古黄金之路”之称。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决定进剿盘踞在雅克萨城的沙俄入侵者,自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循大兴安岭北坡开始斩草伐树,修筑驿道进行北上,每隔60里左右依次设一个驿站,总共开设了25个驿站,直至雅克萨,全长1400里,开设到这里是第十八个驿站。驿站和驿道对战时输送兵丁,运输粮食和军需物资以及传递军情战报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雅克萨战争结束之后,这条驿道逐渐荒废,驿道上的各个驿站也随之逐渐消失,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决定在漠河开办金矿,为了顺利开矿并及时运送开采出来的黄金,李金镛两次亲自探路并报请朝廷,决定自嫩江到漠河重新开拓修建已经荒废多年的这条墨雅驿道和驿站。路途约900公里,在这9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间,平均每30公里设一个驿站,共设33个驿站,驿站开设到这里,为第十八站,因此而得名。这就是后来人常说的“黄金之路”。

  十八站旧石器时代遗址。

  十八站

  旧石器遗址

  十八站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十八站林业局南侧的呼玛河左岸二级阶地上,分布范围约10平方公里。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1976年、1979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黑龙江省博物馆组织人员先后4次深入十八站进行发掘,出土石制品1108件。石制品均出土于阶地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主要用凝灰岩、燧石和流纹岩等砾石制成。细石器数量不多,但其类型以及制作工艺已经很典型,与华北的下川遗址、虎头梁地点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证明黑龙江流域与华北地区的远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十八站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被写进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出土的石制品被国家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和省博物馆收藏。

  图强女子军乐队。

  图强

  女子管乐队 图强女子管乐队组建于2002年5月,现有队员40人。先后在哈洽会、全省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四十周年庆典等多项活动中一展风采,在2005年中国首届非职业优秀管乐团队展演中荣获了铜奖,在全区军乐大赛中连续四届夺冠,为此,图强被省文化部命名为“黑龙江民间管乐艺术之乡”。2014年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团走进大兴安岭“送欢乐下基层”慰问采风活动,被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颁发“志愿服务证书”。2015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与图强林业局联合拍制的电影《蝴蝶有棵树》,以图强女子管乐队为原型,将这支队伍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搬上了银屏;2016年和漠河女子管乐队一起代表黑龙江省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进行文化交流,参加国际亚太地区交响节、军乐文化节。图强女子管乐队精心编排的舞蹈《北极之恋》在2017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节目展播中入围全国前二十八名,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加林局翠峰林场C形龙古岩画。

  加林局

  龙岩画 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岩画中,有三处类似龙形的岩画极具学术考古价值,其中加格达奇林业局施业区内就有两处:一处是在白灰窑岩画点的“S形鹿角龙”,该岩画点共10处岩画,近750余单幅,其中“S形鹿角龙”岩画纵向20厘米,方向朝南,龙的头部朝东,身形为s形,弯曲似云朵,身躯无爪,头部使用极具美感的鹿角代替,夸张而又稚拙,古朴渗透动感。此岩画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唯一一幅以鹿角龙为表现手法的彩绘岩画;另一处是翠峰林场天台山的“C形龙”岩画,这个C形纹与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C型玉龙”一样的C形龙或者一条腾飞的C形巨蛇。岩画总面积1.6平方米,共4组30余单幅。经中国岩画学会专家考证,这是大兴安岭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幅以天体崇拜为内容的岩画,在中国乃至世界彩绘岩画中极为罕见,距今约有一万年左右。这两处“龙岩画”充分证明了大兴安岭是我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韩家园最美小镇。

  韩家园

  中国最美小镇

  2014年1月,韩家园林业局被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和中国旅游研究院评选为“中国最美小镇”。

  这里因金而立,因金而兴,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黄金古镇。作为遗产文化的载体,韩家园林业局在维护“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朴实的田园风情、凝厚的历史底蕴,先后建设了金水湖景区、金文化主题公园等景区景点十余处,构成一道集生态风光、休闲旅游、文化享受于一身的靓丽风景。 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富庶的百姓生活、和谐的邻里关系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区域长寿人口比例远远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标准。这里建筑充满欧式风情。自然景观与城镇建筑浑然天成,整洁的城镇面貌,风格迥异的楼群,花草飘香的绿化带,纯真质朴的民风,相依相映。

  阿木尔蓝莓广场。

  阿木尔

  蓝莓文化小镇之魂

  阿木尔林业局施业区内野生蓝莓资源丰富,占全区总量的25.6%,2009年6月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定为“中国野生蓝莓之乡”,被誉为“蓝莓小镇”。 小镇人根据《蓝莓之恋》神话故事,创意了阿木尔王子和蓝莓儿公主为代表的系列卡通人物,创新了“五小一刊一节”文化载体,并不断丰富、发展蓝莓文化产业,形成了阿木尔林业局独特的蓝莓文化品牌。编撰出版了《兴安明珠·蓝莓小镇》文萃;制作推出了《一路向北》《蓝莓小镇》原创歌曲;拍摄了全区首部数字微电影《守望》,并荣获全国首届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微电影“十佳影片”;打造百公里文化长廊,将蓝莓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同时将蓝莓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以蓝莓园、北极冰蓝莓酒庄为代表的“三园两庄”,充分展示阿木尔“原始、自然、生态、古朴”的整体形象。

  古莲河沃柳山塑像。

  古莲河

  古莲河露天煤矿第一发现人——沃柳山

  沃柳山1935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乡前霍日里村的达斡尔族人家,1995年9月去世,人称大兴安岭的“活地图”。 大兴安岭人民不会忘记沃柳山,因为他在1974年夏霍拉河盆巡猎过程中发现了“古莲煤”。1977年在他的带领下勘探小组重返霍拉盆地,开启了古莲河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沃柳山虽未亲自参加煤矿的发展建设,可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古莲河煤矿自开采至今已累计产煤逾3100多万吨。全区每年可少烧木材65万立方米,占大兴安岭240万立方米年采量的1/4还多,每年相当于新增原始森林面积0.8万公顷。为减少森林资源消耗,解决林区生产、生活用煤作出巨大贡献。

编辑:左远红
相关新闻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