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立峰)过去,大兴安岭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本态自然的优良环境、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苍莽神秘的浩瀚林海、神奇瑰丽的极地天象等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优势。而今,雄浑八万里兴安更为人称道的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稳步前行的平安环境优势。两大优势双轨并行,共同助力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平安环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兴安岭人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五年来,全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逐年下降,其中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发案大幅下降,全区未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案(事)件、未发生影响政治稳定重大问题、未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案(事)件,在全省综治暨平安建设年度考核考评中,我区连续五年名列第一;连续十二年保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荣誉称号;省级平安县区、平安铁路示范县区创建率连续保持100%。
打造平安环境必须坚持顶层设计。高点站位、系统谋划,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是打造平安环境的坚实基础。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创新实施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网格化“五化”治理模式,按照精心、精细、精品“三精”要求,深入落实平安兴安建设“1+26”总体布局,着力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全面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坚定守护祖国北极安全稳定。
打造平安环境必须实现依法治理。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是打造平安环境的重要措施。强化源头预防,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全区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19个,社会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5.83%。切实加大依法严厉打击力度,全区公安机关牢固树立“把命案当成必破搞、把抢案当成命案搞、把小案当成大案搞”的工作理念,重点关注盗窃、诈骗特别是电信诈骗等侵财案件,先后开展“保平安,2016一号专项行动”、“互联网+”追逃专项行动、打击“盗抢骗”犯罪专项行动、缉枪治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整治行动。全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均呈下降趋势,八类主要刑事案件明显下降,全区命案破案率100%,特别是破获一些重特大诈骗、抢劫、贩毒案件,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安全稳定。
打造平安环境必须依靠智能驱动。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是打造平安环境的有力支撑。没有平安建设的信息化就没有平安建设的现代化。我区以综治信息系统建设为载体,加强走访调研,全面分析研判,及时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对策、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目前,现已整合录入各类数据信息22.6万余条,落实信息系统建设经费58.9万元,开通计算机终端210户,移动终端330部,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全区1000余人参加的模拟演练,组织省专家、联通工作人员到县区进行“点对点”式培训达300余人,现已建成纵贯地、县(区、林业局)、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加强综治视联网建设,实现省、地、县三级综治视联网全面覆盖,全面联网应用,实现社会治安平台集中共享和实战指挥应用。今年,我区将积极做好“雪亮工程”立项申报工作,争取在我区试点建设。
打造平安环境必须巩固基层基础。加强和巩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是打造平安环境的根本保障。基础不牢,平安难保。大兴安岭地区通过一以贯之连抓三年基层基础建设,大力提升了全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整体水平,让老百姓切身感到平安力量护卫身边。通过加强各级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工作力量建设,全区各级综治体系更加完善,基层综治委(办)、公安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力量得到有效加强,全区网格长、楼栋长、保安员、治安员、治安中心户、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人数达25600人。加强政法综治基础性工作建设,广泛开展群防群治“红袖标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三项排查”工作,切实提升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能力。深入开展“平安边境”、“平安景区”、“平安交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等各类平安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平安兴安人人共建,平安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打造平安环境必须活化创建载体。网格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平安兴安的重要载体。我区构筑了以“天网地格”为主的立体化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全面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有效提高了公共安全管理精细化程度。加强“天网”工程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工作,努力做到已建小区视频监控达到80%、新建小区视频监控达到100%,城镇主要道路无死角、无盲区,人员密集区域无遗漏以及要害部位、案件高发区域、治安复杂场所全覆盖。组织全区2687名政法干警全员进入社区网格加强治安管理工作,极大提高了公共安全管理实效性。深入开展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及时防范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实行社会化管理。发扬“枫桥经验”,发挥群众参与作用,就地消除了公共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