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二十载革命老区展新颜 ——写在大兴安岭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之际
□董亚芹 本报记者 张代数
阳春吐翠,万物复苏,我们迎来了大兴安岭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
1997年5月6日,《关于成立大兴安岭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通知》大组干(1997)74号文件,揭开了老区建设新画卷。
20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一道戮力同心,为实现“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20年,奋斗在老区建设战线上的老领导、老同志和工作人员,潜心调研、主动参谋、建言献策;积极协调、诚恳沟通、热心服务;创新方法,用抗联精神、老区精神,凝心聚力;老区儿女更是用勤劳与勇敢,谱写一首首团结之歌、奋斗之歌、巨变之歌。大兴安岭革命老区不断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温饱,从瘠薄走向富庶……
20年来,地区老促会及各成员单位共为老区协调项目、改善环境、扶贫助学等方面引资募资6.21亿元;地区老促会多次荣获全国和省先进老促会称号,并于2015年获得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的“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老会长韩中南被中国老促会评为“全国优秀老区工作者”。办公室主任董亚芹先后被中国老促会评为“全国老区妇女创新创业标兵”“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传承篇
用抗联精神感召兴安儿女
上世纪40年代初,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在支队长王明贵、参谋长王钧、政工科长陈雷同志的带领下,转战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与日寇殊死搏斗,点燃了大兴安岭抗日烽火,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全国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1979年6月~2007年7月,国务院、民政部、财政部、黑龙江省民政厅、省老促会、省党史办前后两次认定和补划革命老区。我区呼玛县、新林区、松岭区的11个乡镇、30个村先后被划定为革命老区。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坚韧不拔、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86年10月10日由抗联将领与抗联老战士王明贵、陈雷和李敏同志亲自奠基的以黑龙江省政府、省军区和大兴安岭行署名义竖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烈士纪念碑”在松岭区小扬气镇落成。
20年来,地区老促会这些退而不休的老领导、老同志把弘扬抗联精神作为老促会的重要任务。通过查看陈雷回忆录、听王明贵录音报告、搜集整理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在大兴安岭活动的史实,于1998年撰写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战斗在大兴安岭》一书,成为第一部详细完整记录大兴安岭革命老区历史的重要读物。如今,这本书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2004年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周年之际,再版印刷,作为向参加庆典的客人唯一馈赠书籍。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他们又编写短篇“抗联”活动史实及故事8篇(约1.6万字),进一步弘扬抗联精神和老区精神。呼玛县在博物馆中专设抗联展厅弘扬抗联精神。呼玛县、新林区、松岭区先后在抗联三支队途经地设立永久性标志和老区村镇标识。2013年,松岭区在劲松镇库楚河战地原址重建永久性纪念碑。
地区老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宣传部门及主流媒体作用,把老区宣传纳入宣传重点,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以专版、专题、连载、连幅等各种形式,宣传抗联精神。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抗联精神耀兴安”老区行新闻采访活动。采访团沿着当年抗联三支队战斗的足迹,一路走村入户,深入采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反响,为弘扬抗联精神,展示老区风貌,推动老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兴安岭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反复播放《抗联三支队战斗在大兴安岭》的专题片,《大兴安岭日报》开辟“抗联三支队在大兴安岭”专栏,连续进行深度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老促会通讯员深入老区捕捉新闻热点,解读新闻真谛,用笔和镜头反映老区的变化,他们撰写的宣传报道先后在《中国老区建设》《黑龙江革命老区》《大兴安岭日报》等报刊发表数百篇。奉献篇
让老区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巍巍兴安岭,见证着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滔滔黑龙江,记录着老区人民只争朝夕的进取历程。
作为党委管理的非常设机构,地区老促会经过20年的风雨历程,在周向民、张广权、韩中南及张海峰4任会长的带领下,在老促会成员单位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下,紧紧依靠地委、行署的领导,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老区改水、修路、文化、教育、卫生、结构调整以及扶贫解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人老怀壮心,力微担重任”,在宣传老区人民的历史贡献,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帮助老区办实事、办好事上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了省老促会以及地委、行署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老区群众的广泛赞誉,书写了大兴安岭地区老区发展史上一页页辉煌篇章。
深入调查研究,是老促会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的重要方法。20年来,老促会立足实际,围绕老区人民最关心的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等问题,深入老区走村入户,与农民、工人促膝交谈,同吃同住,了解民情民意以及老区发展中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向地委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建言献策的参谋作用,为地委、行署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年来,共提出有分量调研报告44篇,其中《关于对呼玛县革命老区乡镇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几点建议》《关于对呼玛县测土配方施肥见成效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对呼玛县、韩家园林业局县局携手构建和谐,实现双赢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进山采集山野菜、野果的意见》《关于呼玛县老区农村泥草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水飞蓟是呼玛县农民增收途径的调研报告》《关于松岭、新林革命老区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调研报告》等建议和报告得到了地委、行署领导的重视,并批办和转发,有效引导和促进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发展篇
永不停歇的奋进脚步
“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地、县两级老促会上下一心,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本着“对老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原则,地区老促会与呼玛、新林、松岭老促会携手并肩,把帮扶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老促会系统及成员单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一个“五年计划”节点,地委、行署都及时转发《大兴安岭地区老促会关于成员单位推进扶贫开发加快小康村建设的意见》,实行成员单位包扶乡镇、村屯的办法,把帮扶对象落实到单位、人头,一包5年。
20年来,地区老促会成员单位为老区引资募资6亿多元,不断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注入生机和活力。一件件好事、实事温暖着老区人民的心窝。多年来,积极向省争取贫困村整村推进、小额开发项目等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老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老区村镇基本摆脱贫困,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通村公路大有改善。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老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和通村通乡公路建设。就医难问题得到解决。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县乡医院、社区诊所的改扩建以及新建健康小屋和公厕等公益设施建设。每年组织医疗队深入老区开展义诊和优生宣传活动。教育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为老区新建幼儿园和职业技校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呼玛县高考进线率连续多年荣获大兴安岭地区普通高中第一名。农村饮水难基本解决。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解决老区农村饮水和坝防工程建设。关注民生,加大政策倾斜。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老区的亮化、绿化、排水、广场、小区道路建设、泥草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以及老旧管线配套设施升级改造等。2013年,兴安矿业开发集团被中国老促会授予“支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奖牌。
地区老促会将在大兴安岭转型发展时期一如既往地关注老区群众的热点问题,继续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各级老促会的智囊参谋和评估监测作用,为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发展之道,践行党对老区的庄严承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抗联三支队战斗在大兴安岭线路图。

2015年10月地区老促会被中国老促会评为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

2010年11月地区老促会荣获全国先进老促会荣誉称号。

地区老促会第一任会长周向民。

2008年7月,时任地区老促会会长张广权(右三)在松岭区小扬气镇调研。

2013年8月,“抗联精神耀兴安”老区行采访团在抗联三支队过江地合影。

2016年8月,现任地区老促会会长张海峰(右一)在呼玛县北疆乡嘎鲁河村调研。

2013年11月,地区老促会成员单位为呼玛老区献爱心捐助仪式。

2016年9月,在呼玛县召开地区老促会成员单位会议。

2009年5月,时任地区老促会会长韩中南(左四)在呼玛县调研新农村建设。

新林区碧洲镇将黑木耳示范基地作为重点来抓,致力打造兴安黑木耳之乡。

呼玛县棚户区改造成果。

2012年8月,松岭区举行纪念抗联三支队进驻大兴安岭70周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