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发展进程,笔者参加了省委网信办组织相关人员赴西安市、咸阳市、重庆市、贵阳市就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网络安全机制和系统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一、总体情况
通过赴西部地区学习考察,感受和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重庆互联网产业发展。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重庆市开展了行政村通光纤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完成了2583个行政村通光纤的民生任务,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光纤网络全覆盖,实现了行政村4G全覆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三网融合推广实施方案,区县率先实现了新闻频道进入IPTV业务。二是信息基础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以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网为基础,初步建成覆盖市区两级行政机关、全市所有镇(街)和部分村(社)的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基础网络,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支撑23个部门行业应用运行,初步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市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所有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市级部门和所有区县非涉密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截至目前,信息惠民平台网站总浏览量达288万次,独立访客量120万人。社会保障领域。全市发放社会保障卡3300多万张,覆盖人群达99.8%,实现与海南、贵州等6省区的医保跨省漫游,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采集了3680万人的登记信息。交通领域。建成主城公交电子站牌工程,实时预测公交到站信息,实现450条公交线路到站信息查询,覆盖率96%以上。教育领域。全市区县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达87%。医疗卫生领域。市级信息平台已完成18个区县1200余万条电子健康档案和560余万条电子病历数据采集,初步实现在试点地区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调阅应用。三是信息技术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全市38个涉农区县有30个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专门信息工作机构,近700个镇乡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农村电商示范起步,全市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超过110家,全年农村产品网上零售额超过27亿元。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全市50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组织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全市完成50家重点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试点。四是信息化系统集约化工作稳步推进。要求国有资金部分或全额投资新建(拟建)信息化系统,一律采取购买云计算服务的方式,向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集中。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各级政府信息系统和具有行政审批的信息系统全部迁移和部署到电子政务云平台。
(二)大数据产业,引领贵阳发展速度
全国第一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第一个WIFI公共免费全覆盖城市;第一块大数据公共平台;第一个政府资源开放的先进示范城市。贵阳制定了大数据“345333”发展思路,即围绕回答“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应用”三个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五个层级产业链;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三大业态;实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以大数据服务改善民生”三个目的;分三步走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金融中心”三个中心。
1.打通数据应用最后一公里。政府把大数据交易所作为政府数据开放的出口,利用无偿的数据开放催化产业、活络市场,打通数据到达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路”,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创业。政府通过交易所“把脉”市场发展,搜集市场对政府开放数据的需求,从而在合法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政府数据开放,最大程度释放政府数据的价值。此外,政府还可通过交易所购买经过企业处理增值后的更为精准的数据进行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以提高政府施政满意度。从认为大数据就是建服务器和机房的数据中心,到开始思考大数据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问题;从刚开始领导说“我也不太熟悉”,到现在自信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利用大数据……大数据的发展,使原本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边缘、交通闭塞等发展劣势的贵阳,巧妙地转为先天优势。大数据交易所投入使用一年,交易额已经突破7000万元。
2.大数据让贵阳百姓少跑腿。 2014年10月,贵州飘来“七朵云”,由“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慧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环保云”构成,称为“7+N”云工程。“7+N”朵云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政务云平台”基础,也成了贵州以大数据应用优化流程再造、简政放权、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突破口。“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是大数据带给当地百姓的“数据祥云”。贵州如今借力大数据,走上云端,数据祥云时刻漂浮在贵州人身边,触手可得。
一是市民畅享新便利。2009年,贵阳市就开始了交通大数据建设,以高清视频监控平台24小时对城区进行车流量数据收集,结合动态地图板等各种道路监控设施及视频查询,形成智慧交通管理系统。贵阳交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建设,开发出智慧行车手机App、信号灯数据配时、交通诱导、可视化智慧调度系统等服务功能,用数据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如果说借助大数据舒缓交通压力是对交通工具的便利,那么利用互联网医院在线就诊则是对市民的利好。2015年5月,贵阳互联网医院业务正式上线运营。通过在实体药店、社区卫生中心、乡村卫生站布置的视频终端及手机App软件,向百姓提供基于常见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远端视频问诊服务,每天有超过500人通过计算机终端或手机进行视频问诊和咨询,累计开出的处方已超过1万多单。
二是农村电商新民生。一直以来,农村是被互联网边缘化的地方。如何打通农村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民也能触网,是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工程。贵阳有960个自然村,农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信息,用户通过各大平台购买原汁原味的农产品,这就产生了交易需求,同时积累了交易数据。成功安装了869台的农村电商触摸一体终端机。通过对商铺老板简短培训,他们便可凭借该机器帮助村民发布农产品信息,也可通过连接的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走进农村,把藏在贵州深山里的好东西远销中华大地,甚至海外。
三是就业创业新潮流。为支持创业者,贵州做了一个“创客空间”,即把在线跟线下结合起来:在线把资金流、信息平台建好,线下把相关人才的聚集做好。此外针对创业公司刚开始缺少业务的情况,由成熟的大公司帮扶创业公司,将其在国内外接的业务分包、发包到在本地创业的公司,让创客在本地安居乐业,还把“风投”的人才引进来,帮助创业者。上至地方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他们都乐于跟别人分享自己的“贵漂故事”,也希望在贵州的数据之巅,共享发展祥云。
3.大数据让贵阳“三姊妹”登云驾雾。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贵阳跃居2016年最佳表现城市榜的首位,超越全国一线、二线城市。贵阳,正以其独特的“大数据+大健康”、“山地旅游+现代都市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三大“姊妹篇”组合拳,开启财富的起点。一是大数据+大健康。2016年,贵州经济增速达到10.5%,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二。贵州经济增速,绕不开大数据。有关数据显示,贵州三大数据部门数据采集、智能设备和电子商务的大数据收入去年猛增44%。贵阳市积极构建“1+N”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积极布局大数据全产业链,完善大数据重点发展业态圈。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的各个环节,在贵阳的大数据沃土上茁壮成长。在核心业态上,贵阳市经开区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区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在关联业态上,南阴区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等项目已建成运营;在衍生业态上,乌当区远程动静态心电监护网络服务平台等项目已建成运营。贵阳市还成立了贵阳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近年来贵阳市围绕医、养、健、管等方面,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把乌当建成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率先在大健康领域推进大数据运用。通过大数据与医疗结合改变传统的医疗方式,贵安新区成立了“全球首个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将与企业共建全球首个以医疗影像数据与基因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启全球精准医学诊断时代。二是山地旅游+都市现代农业。贵州,“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的优势,正在“山地旅游”上大放异彩。据悉,“十一”黄金周,贵州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00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6.57亿元。三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贵阳市提出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行动计划,通过汽车制造等产业,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入了经开区码垛机器人、高新区微流控纳米芯片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等项目。贵阳市依托大数据金融产业园和贵州金融城建设,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大数据金融、移动金融、众筹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