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遗址

雅克萨战争遗址位于漠河县兴安镇古城岛,距兴安镇东约2.6公里,距离漠河县城190公里,是黑龙江中我方第二大岛屿。清代康熙年间,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军为反击沙皇俄国的入侵,收复雅克萨城,在这里进行了两次著名的雅克萨反击战。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这里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也是指挥此战的指挥所。雅克萨战役结束后,传说白大将军驻岛设哨所守卫边疆,重新修缮土城堡,岛名由此而得。古城遗址在1958年农业学大寨时被推平变为耕地,遗址平面图由当时的推土机司机戴凤玉回忆绘制。本遗存记载着一段凝重的保卫和开发边疆的历史,蕴含着独特的北疆文化气息。
中国最冷小镇

呼中区平均海拔810米,每年-40℃以下的气温达30多天,最低气温达-53.2℃,是我国城镇气象记录最低值,由此得名“中国最冷小镇”,并已注册“中国最冷小镇”标识。黑龙山“龙首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1.5万年,出土文物4000余件。该遗址对于大兴安岭地区古人类文化谱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及人地关系等方面有重大意义。森林覆盖率达96.2%,拥有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五大16.7万公顷的寒温带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三大偃松产区之一,被评为中国森林大氧吧,中国第一家麦饭石黑木耳在全国驰名。这里有国家3A级白山景区、省级地质公园苍山石林、兴安之巅大白山。被CCTV-7、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最佳外拍基地。设计制作了“中国最冷小镇”LOG、吉祥物、地标性建筑,拥有中国第一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呼中少儿版画曾作为国礼赠送俄罗斯友人。成功举办了“呼中冰雪摄影大赛”、“中国最冷小镇”呼中书画摄影展及四季风光国际摄影大赛。
大兴安岭岩画

大兴安岭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它是没有文字之前大兴安岭文化的最大载体。自2011年以来,大兴安岭先后在12个县、区、林业局(即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全境)发现39个岩画遗址、4050余单幅岩画,是目前黑龙江省发现岩画数量最多、区域最广、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的地市,在黑龙江岩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了黑龙江省相关历史缺环。大兴安岭岩画内容有整体天象崇拜,即太阳神、日月星云等图案岩画;自然崇拜,即树木、高山、河流等图案岩画;生殖崇拜,即带有巨大生殖器的男性、箭形生殖器、实心圆女性外阴等图案岩画;动物崇拜,即主要以鹿为主,另有虎、狼、野猪、熊、蛇、青蛙等动物出现;图腾崇拜,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S形鹿角龙”岩画,线条优美,身躯无爪,头部使用极具美感的4根鹿角代替,充分证明了大兴安岭是我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岩画为中国第一处发现的以龙为表现手法的彩绘岩画,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兴安岭岩画还有表现祭祀场景岩画,有表现数量的岩画,表现统治阶级的岩画。
古黄金之路

十八站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墨尔根(今嫩江)修至漠河金矿驿站的第十八站。是至今为止33个驿站中唯一一个社会功能最全的古驿站。这里素有“古黄金之路”之称。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决定进剿盘踞在雅克萨城的沙俄入侵者,自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循大兴安岭北坡开始斩草伐树,修筑驿道进行北上,每隔60里左右依次设一个驿站,总共开设了25个驿站,直至雅克萨,全长1400里,开设到这里是第十八个驿站。驿站和驿道对战时输送兵丁、运输粮食和军需物资以及传递军情战报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雅克萨战争结束之后,这条驿道逐渐荒废,驿道上的各个驿站也随之逐渐消失,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决定在漠河开办金矿,为了顺利开矿并及时运送开采出来的黄金,李金镛两次亲自探路并报请朝廷,决定自嫩江到漠河重新开拓修建已经荒废多年的这条墨雅驿道和驿站。路途约900公里,在这9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间,平均每30公里设一个驿站,共设33个驿站,驿站开设到这里,为第十八站,因此而得名。这就是后来人常说的“黄金之路”。
兴安杜鹃

南国五月芳菲尽,兴安杜鹃始盛开。兴安杜鹃在严寒里孕育花苞,顶雪怒放,是北国春天的使者。无数诗人墨客对杜鹃花给予了热烈的赞美。每当春到大兴安岭,像报春花一样的兴安杜鹃花,或映着皑皑白雪,或迎着料峭的寒风傲然绽开,遍布于林下与刚刚绽开新绿的白桦树相互衬托,似锦似霞、如火如荼、层林尽染、万山红遍。
在大兴安岭松岭区,就有一个叫杜鹃谷的地方,杜鹃谷的万亩杜鹃花海与飞龙山石林相互交融,石林千姿百态、峰峰相连,千年的杜鹃花就在石上生长,形成了一处花中赏石、石中赏花,极具观赏价值的原生态兴安杜鹃自然景观。春季百里杜鹃,夏季绿满山川,秋季五花山色,冬季冰雪连天,这是大兴安岭四季风光的大美写照,而兴安红杜鹃第一个迎来早春。兴安的人间五月,就是杜鹃花的五月,是杜鹃花的海洋。当连绵的山峦被火红浸染,兴安红杜鹃以其独有的傲骨迎雪绽放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再也不是静谧无声的大自然,而是弥漫于莽莽林海中的一份希望,一股力量,一种精神!
大兴安岭版画

大兴安岭版画初始于70年代末期,在我国著名版画家晁楣、杜鸿年、于承佑等先生辅导和推动下,版画群体逐渐形成和壮大,40年来,先后有100多人参与版画创作和活动,创作出了几千件版画作品,几百件作品参加过全国、全省系统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览,多项国际美术、版画作品双年展,并获有金、银、铜及优秀作品,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00余件作品被省级美术馆、画院及美术机构收藏,近200件作品先后分别出展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多国驻外使馆,200多件作品先后分别发表和出版在《美术》《美术大观》《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美术报》等百余家国家级报刊及专业杂志上。中央电视台以《刻刀上的旋律》专题片报道播出了大兴安岭版画创作群体。全国多位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撰稿评论文章介绍大兴安岭版画和版画创作群体。文化部在1995年、2008年分别命名为“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在1988年、2013年分别表彰“优秀文艺创作群体”“黑龙江版画创作优秀群体”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