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心底有路 大爱无疆
时间 :2017-06-14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编者按

  无偿献血是我区医疗所需血液的唯一来源。据大兴安岭地区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统计,2016年全年共采血60万毫升,供给血液57万毫升;2017年1月~5月份大兴安岭地区血站共计采血303000毫升,供血300200毫升。虽然大数字上我区供采血量基本上持平,但是如果细化到每一年或者每个月,就会出现用血紧张的现象。血液不同于别的商品,不能工业化生产,不能长期保存。它是生命的接力,只有人们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渡过缺血难关。除了普及献血无害的知识,更需要端正人们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认识。

  6月14日是国际献血日,本报借这个契机,对我区无偿献血状况做了初步了解,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报道,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并参与其中。

  在加区,有这样一个大家庭,名字叫做“大兴安岭地区无偿献血者协会”,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用爱与奉献诠释着一段又一段“血浓于水,情浓于血”的故事……

  从无到有

  奉献路上不停歇

  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这是地区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出现在群众眼中的形象。

  大兴安岭地区无偿献血者协会成立于2012年6月,从最初的28名热心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发展到目前的150余名会员。他们平均年龄36岁,来自各行各业,以自由职业者居多。他们既是定期无偿献血者,又是无偿献血宣传和志愿服务的骨干,全年义务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为我区无偿献血事业添砖加瓦。

  在“做美丽兴安人”“兴安献血,托起生命的希望”“献热血·贺国庆”“无偿献血,向生命献礼”“病魔无情,人间有情,捐献热血,呵护生命”各种无偿献血的宣传活动中,人们总能从中看到会员们的身影。自2012年以来,协会平均每年组织开展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活动至少3次。

  协会日常实行排班制参加献血志愿服务,并有专人负责人员协调工作,轮到他们中的每个人时,只要不与本职工作发生冲突,都会牺牲业余时间到岗服务,在采血现场经常能看到“红马甲”们忙碌的身影,指导献血者填写登记表、解答简单的献血咨询、为献血者端上一杯热水……

  据统计,目前为止我区有统计的志愿服务工作时间累计达2000小时。会员们通过实际行动,让广大市民群众认识、了解和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平凡的人

  不平凡的感动

  据了解,协会会员们每年的献血量累计7万毫升左右,平均每人献血800毫升。他们中的13名志愿者荣获过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其中银奖2名(献血累计6000毫升以上),铜奖11名(献血累计4000毫升以上)。也许大家对这些毫升数并没有什么概念,而地区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也就是说,以一个体重为65公斤的人为例,他全身血液总量约有4500~5200毫升血液,而银奖获得者需要累计无偿献血量达到6000毫升以上。这样看也许你就明白了,平凡的他们,做了多么不平凡的事。

  自从中心血站开展单采血小板业务以来,协会中的大多数会员又成为首批单采血小板的献血员,目前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100个治疗量,为我区临床的医疗救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地区无偿献血者协会不仅在平时的急诊急救中发挥着作用,还未雨绸缪。鉴于我区冬季漫长而寒冷,采血比较困难,存在着“潜在血荒”等情况,一旦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难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会专门成立了一支100人的无偿应急献血队伍,队伍的每个成员无特殊情况24小时开机,以便于及时联系。同时,他们还成立了“稀有血型爱心联盟”,为稀有血型者搭建一个相识和互助、呼救的平台。

  伸出你的援手

  托起生命的希望

  “虽然协会的会员每年都会增加,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地区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希望有更多更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对生命敬畏的团体中来。“在此,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为我们这个文明的城市所作出的贡献。” 挽起袖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跨入献血小屋,只有几小步;而这简单的动作,却能拉回一个个徘徊在生死线上的生命;跨出的几小步,就能拉回一个脆弱生命的步伐。

  地区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为义务献血者机采血小板。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见习记者孙扬记者刘慧峰左源贾晓丹撰文李日东摄影)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