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明珠”新气息
——加区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发展纪实 □杨红军本报记者孟庆海
位于加格达奇东部、G111国道与加漠公路交汇处、距市区4公里的加格达奇经济开发区,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大的点状开发区域,担负着加格达奇乃至大兴安岭地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培育,经开区已经成为加区转型发展的“引擎”,换发出勃勃生机。
筑巢引凤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万事开头难。在经开区建设起步之初,就一直受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为此,加区坚持不懈地通过自筹资金、向上争取政策等途径推进园区建设。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2013年11月,经济开发区摘掉“大兴安岭对俄经济贸易产业园区A区”的帽子,实现独立运行,命名为“加格达奇工业示范基地”,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政策;2016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升级为“黑龙江加格达奇经济开发区”,由此理顺了经开区的定位,筑牢了发展之基。同时,坚持公共基础设施与新入区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原则,避免基础设施的闲置,缓解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压力,降低园区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成本,并满足入驻企业需要。自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606万元,新建道路11.014公里、给排水管线16.789公里,累计为新入驻企业新建供电线路19.4公里、深水井8口、7处临时供电工程,改造雷达专线光缆1.5公里,并新建园区综合展示宣传广场1处、宣传广告牌9处。中国电信自筹资金950余万元,为经开区配套建设了通信综合机房并规划设计企业网络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使经开区配套基础设施具备了“七通一平”的承载能力。
渐入佳境精心培育产业集群
坚持“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区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做精、做细建材业,森林资源产品综合开发业,生物医药业,全力打造接续替代产业的全产业链。为推动经开区健康快速发展,加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设立园区办,全面加强经开区规划、项目入驻预选址、企业建设及生产经营服务、安全生产行业监督等项工作。对入驻企业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进行全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促进企业尽快投产达效;组织投产企业参加全国重要展会,进一步提高已投产企业经济效益;整合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短板,同类合并,有针对性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服务外包,助力企业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筹建加格达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创业服务中心、拓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截至目前,经开区现有从业人员总数1043人,经开区入驻产业项目24个,其中建成项目14个,协议总投资4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3443.35万元/公顷,投入产出比7%。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总销售收入6.8亿元、上缴税金6124.94万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6%、88%和107%。形成了以建材、林下资源产品综合开发、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绿色食品达6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已达57个。
砥砺前行破除发展制约瓶颈
面对地域、市场、企业自身等叠加因素制约,加区加快经开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打造功能完备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平台。针对经开区内工业和取暖用热企业自供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集中供热和小锅炉撤并、改造工作,并获得相关部门支持;经开区污水集中处置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推进开放合作,经开区2016年签约引进项目2个,实际开工项目1个,建成投产项目1个,内资项目合同金额98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800万元。推动科技创新,目前,经开区已拥有研发机构1家、工业孵化平台1个,林下资源开发中试车间正在建设。现有科技人员11人,以“医药中间体、功能性食品、护肤品天然原料”为研发主要方向,2016年研发投入200万元,取得专利授权12个。 抓住“共享经济”的风口,实现研发成果共享;由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转变为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推动配套生产,延伸产业链;探索推动“依莓饮品”、“百盛蓝莓”、“信旗调味品”开放电商平台,建立以企业信誉为背景的全民销售模式……加区掀起了新一轮的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壮大工业经济总体实力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