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三十年;研究北方历史、文化二十年;出版七本书;签售了若干电影、电视剧;许多辞赋錾刻于大兴安岭著名景区;设计多个博物馆——这个人就是兴安文化名人孙喜军,现任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大兴安岭作协副主席。
今年已经50岁的孙喜军,24岁时就到漠河林场参加工作。他从抬木工人做起,陆续担任过清林工、工段后勤材料管理员、工段长……丰富的工作经历为他的日后创作提供了素材。随着与当地人深入接触,他发现漠河县一些土生土长的老人们脑海中珍藏着大量关于漠河县的发展历史,这些都是相当珍贵的历史史料。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孙喜军开始东奔西走,从耄耋老人的记忆中了解清晚期、民国、日伪时期漠河人的生存状态,积累了写作的第一手素材。为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孙喜军还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掌握漠河的历史脉络,数次深入深山寻找黄金古驿路,调查古城岛遗址,将很多老人口述的片段式情节和历史遗迹有机对接。
经过多年的准备,自2009年起,孙喜军开始整理撰写以北极村历史、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寻北之旅》;以黑龙江源头及雅克萨之战为主要内容的龙文化《龙之源头》;以百年采金史及李金镛创办漠河金矿为主要内容的金文化《黄金史诗》;以鄂伦春民族土著文化历史为主要内容的《远古呼唤》系列丛书。这是漠河县第一套全面反映漠河历史进程及各时期发展状况的社会科学丛书,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漠河历史以及文化的重要成果。
文学创作不仅仅是罗列资料,还需史实和现实遗址支撑才能更加完善和充实。在《黄金史诗》创作的过程中,孙喜军和6个同伴多次进入金沟山里,寻找阴阳鱼太极图遗址。夏季的丛林荒草丛生,异常闷热,各种蚊虫的叮咬并没有让他退步。最后,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遗址的位置,遗憾的是因为火灾的原因,阴阳鱼太极图已经破碎不堪,庆幸的是,他们找到了连接太极图的路线,证实了传说和部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为了将漠河文化更好的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漠河特有的文化底蕴,孙喜军在影视剧剧本创作和编剧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同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合作完成了35集大型历史剧《金魂》,以鄂伦春民族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永恒的白那恰》和《鄂乡》,以李金镛进入漠河创办金矿为史实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大金矿》的大纲写作,以及院线电影《大鲜卑王》的剧本创作,弥补了我区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空白。
多年来,文学一直支撑着孙喜军前进。他完成并出版了30万字的漠河民间故事集《北极村神话》《北极村故事》《北极村传说》。1991年以后,他先后在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近20篇中短篇小说,共计50万字。他连续五年荣获“全区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并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 “挖掘和整理出这些史料,对于丰富漠河历史文化乃至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更应该坚持下去,整理、翻译、分析史记,推介宣传漠河历史和文化,让大兴安岭更多的人文和民族精神继续流传下去。”孙喜军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