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真干净!简练的词汇表达出人们对加格达奇这座林海山城由衷的赞叹和美好的印象。
如今的加格达奇,经过勤劳、智慧山城人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山美、水美、城美、人美,展现出兴安首府、林海明珠、北国山城的独特魅力。
曾几何时,这座城市的环卫行业还是一片抱怨、叹息、议论声。环卫职工议论抱怨待遇不公平、政府叹息环卫难管理,如此众说纷纭,让政府和环卫部门不堪重负、压力重重。
计划体制积重难返
正式职工78人,728名清扫员,清扫清运车辆52台,年经费1000多万元,在数字上,改革前的加区环卫不可谓不壮观。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
728名清扫员中的559人是替班人员,仅169人为本人本岗,清扫员队伍年龄偏大、人员素质较低不说,并同工不同酬;正式职工承担着技术工种,司机平均年龄52岁以上且体弱多病;背负着历史欠账的加区环卫,环卫设备车辆大都接近或超过报废年限,导致机械利用率不高……而体现到实际工作和环卫运行中,更是矛盾重重、问题成堆。
体弱多病需要照顾讲条件、干多干少一个样推诿攀比、客观因素太多不达标很正常……当时的环卫行业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又存在大量的浪费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捧着铁饭碗叫苦连天,对新的市场商机视而不见。如此状况,政府烦心、环卫闹心、市民堵心,处境越来越难,政府和环卫干部更是苦不堪言。
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集管干于一体的计划经济的环卫管理体制机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无疑是走进了“政府独家包揽,不讲成本核算、不求经济效益处境越来越困难”的死胡同。
锁定目标艰辛探索
改变环卫被动的局面,历届的加区党政班子和环卫战线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
推动承包制,是加区环卫历史上较长的一次推进内部改革探索。设计承包管理框架,制定环卫内部承包管理办法,从职责的划分到管理机制的建立、从机械设备的承包到环卫工人路段承包、从油脂材料的消耗到环卫设备的分配,逐一进行设计、谋划。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再次显现。既然以车数来计算绩效,清运车司机拉上半车就跑;体制内的人和事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层出不穷,内部承包管理终因条件不成熟而以失败告终。
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加区党委和政府下定环卫改革决心,把环卫改革摆上重要日程。区党政领导深入基层环卫开展集中专项调研,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反复推敲决策,精心确定“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保持稳定、优胜劣汰”的原则以及剥离环卫处环卫作业职能推向市场、职能转为对市场作业主体的监督管理的改革思路,先后组织力量完成了改革方案制定、固定资产评估、运营费用测算、保洁面积测量复杂而繁琐的前期准备认定等工作。
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决胜最后时刻。加区通过政府采购,于2016年5月24日与中标企业北京启迪桑德新环卫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加区环卫服务外包项目,随后桑德公司接管加区环卫并迅速投入运营。加区由此成功引进了有着雄厚实力、经验和资质的国内环保国有控股企业——北京启迪桑德新环卫有限公司。
加区环卫服务外包项目成为了黑龙江省唯一一家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投入运营的PPP模式合作项目,也是全国最北、最寒冷地区的环卫服务外包一体化项目,得到前省委书记王宪魁的关注和肯定。
走上市场释放活力
有着“为环境,无止境”优秀企业文化的桑德公司,在公司“挑战极寒”环卫的发展理念引导下,成功竞标并接管加格达奇环卫,由此掀开了加区环卫崭新的一页。
桑德公司对接管后的加区环卫开展人员整编,重新招聘了清运清扫司机和保洁人员,与原来政府管理人员彻底脱钩,对具备社保条件的人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依法缴纳各种保险,对超龄不具备缴纳社保条件的人员实行聘任制,签订劳务合同并缴纳人身意外保险,员工工资标准由原来的1320元提升到1500元和1700元,极大地增强了环卫队伍的活力和工作能力。依托总公司雄厚实力和强大支持,大兴安岭桑德公司在推进环卫机械作业、绿色清雪计划中已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了“定等级、定路段、定标准、定人员、定处罚”的环卫管理办法,加区环卫作业从此走上了公司化、市场化的运营道路。
改革后的加区环卫处组织开展人员精简与分流,正式职工由原来的78人精简到30人,环卫管理队伍实现了精干高效,分流到教育、城管、住建、市政、数控中心等行业的职工实现了人尽其才;政事分开、管干分离,环卫处职能彻底转为对市场作业主体的监督管理,“角色”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完全转换为“裁判员”。实行综合考核、日常考核、其他监督考核的考核办法及百分制倒扣计分法,让“加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细则”和“加区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企业考核标准和奖惩细则”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改革后,政府通过转让车辆等机械设备,盘活资产1000余万元,并每年节省运营成本500余万元。由以费养人转变为以费养事,加区环卫改革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