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停伐以后,我区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大、转岗职工安置难等诸多突出问题。针对这一实际,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把全民创业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建立“三大平台”,作为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破解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困局的重要突破口。仅2016年,全民创业就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长23.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目前,创业人数6.1万人,人均收入2.9万元,安置转岗、下岗职工2.1万人,林区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建立创业支撑平台,加快基地建设。相继建成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82个,其中蓝莓基地25个、食用菌基地94个、北药基地20个、特色养殖基地33个;全区成立各类全民创业合作社、联合体337个,参与职工7640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50个,扭转了创业户单打独斗局面;鼓励企业和创业者进军国内大中城市,在广州、北京、杭州等10个大城市建立了森林生态产品旗舰店(专卖店)16家;全民创业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建成县级电商产业园5个。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2.27亿元,实现增加值5448万元;全力打造品牌,建立产品检测中心,制定蓝莓、黑木耳产品标准;持续减少农药、化肥和除草剂施用量,大豆、马铃薯等产品经德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检测,达到欧盟有机食品标准;全力打造品牌,产品统一使用“大兴安岭”商标及蓝莓等地理标识,做到一个标准生产、一个品牌销售。在第十三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全民创业5项产品荣获金奖。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政策保障平台。先后出台全民创业扶持资金、小额贷款管理、旗舰店补贴等政策,近几年,累计发放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积极为小微企业和大学生、残疾人、下岗职工等自主创业人员减免税费,并建立了地县两级科技指导队伍,深入基层实施“点餐式”技术服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举办种养技术、创业指导等培训活动57次,培训1万余人次;举办了第六期全民创业大讲堂活动,先后5次邀请北大、哈工大等院校知名教授讲课,受众近10万人;举办首届大兴安岭全民创业项目大赛,评选出“互联网+山野菜”等16个优秀创业项目;加强招商服务,大力培育“公司+基地+创业者”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与蓝源资本集团签订总投资21.4亿元的能源草一体化现代农业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7亿元的农夫山泉矿泉水项目已开工建设,切实加快了全民创业产业化进程。
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监测考核平台。创新指标体系。建立全民创业大数据库,通过数字分析创业成果、问题和走势,为全民创业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开创了全省全民创业统计监测先河;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创业”管理模式,设立“互联网+管理+考核+宣传”等信息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市场销售,形成了电商调查、创业服务等45个调研成果。结合各地情况,设置共性和个性考核指标,通过建立移动短信、手机扫描二维码、电脑登录网址等投票测评系统,广泛组织社会各界进行评价。去年,全区参与评价活动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