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六大产业”为大兴安岭地区转型发展释放新动能
时间 :2017-09-1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李雪 王钢锋
 

  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提出了发展“六大产业”、实施“三大工程”、营造“两大环境”的转型发展思路,承受住了停伐、主产品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仅守住了生态红线,林区经济也开始快速回暖。

  依托生态优势,生态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2016年,全区共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同比增长22.8%,实现旅游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25.1%。旅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北极村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景区,龙江第一湾生态景区、百环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南瓮河湿地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与东北16个地市组建“东北旅游联盟”,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关东风情旅游带”;“神州北极”品牌效益日益凸显;确定以“魅力兴安·极致冰雪”为主题的“三区七宗最”冬季旅游系列产品,冰雪产品开发初见成效,生态旅游品牌逐渐形成,产业档次不断提高。

  森林生态食品产业逐渐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区森林生态食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集基地建设、源头追溯、质量认证、品牌推广、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全区建成森林生态食品基地165个,面积总计27.1万亩;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业,大力发展北药林下种植,截至2016年末,全区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11.8%。先后建成古利库黄芪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壮志草苁蓉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呼中原麝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个省级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8万多公顷。2016年全区种植中草药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12.4万亩;野生药材人工经营面积17.6万亩,同比增长20%。形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6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区“森林药材”品牌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森林碳汇业作为新兴产业,将是未来林区的新“财源”。我区积极克服森林碳汇业周期长、项目成本高、审批程序复杂、开发流程严厉、条件苛刻、专业人才缺乏等困难,大力发展森林碳汇产业。2012年,我区还只有图强林业局1个碳汇项目,到2016年末,又分别在十八站、松岭、西林吉新增3个人工造林碳汇项目,人工造林面积合计192.4万亩,预估碳汇量达到160.1163万二氧化碳当量。图强林业局碳汇项目以40万吨碳汇量为质押授信,于2015年在大兴安岭农村商业银行碳汇质押贷款1000万元,用于旅游产业发展,缩短了碳汇产业的见效周期,创造了以森林碳汇业助力林区经济转型的新模式。

  发展水经济和绿色矿业经济是提升我区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的另一选择。2016年,我区水经济和绿色矿业完成增加值1.6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9.3%。煤炭市场需求转旺,拉动绿色矿业强力反弹。 2016年,全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快于同期GDP的增速6个百分点,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出1.6%、24.3%、4.6%,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7%,比上年同期提高0.08%。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