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打造特色农业“大观园” ——“迎庆十九大 记者兴安行”采访组走进加区
时间 :2017-10-1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何芮
 

  农产品新品种更新换代,马铃薯种薯远销全国各地,特色瓜果声名远扬……在加区的土地上,正书写着特色农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加区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产品供给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走进了加区,深入了解加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产业推动——

  有产业才有发展

  加区昼夜温差大,农林交错,马铃薯发病轻,病毒传播媒介少,异地调种增产幅度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为公认的马铃薯种薯最佳繁育区。5年来,加区以打造“马铃薯种薯之乡”为目标,积极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帮助村民引进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并且邀请专家指导农民按照操作规程种植,保证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

  “我们村的种薯到了外地产量会比在当地高很多,到了一些气候偏暖的地方,长势特别好,种薯受到外地客商的青睐。在销售方面,我们始终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外地客商来收,另一个是卖给当地的淀粉厂。有了优质的种薯,又不用为销售犯愁,农民们都是喜笑颜开。”加南村主任告诉记者。

  据了解,加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7万亩以上,2017年马铃薯原种网棚生产面积2.1万平方米,年生产脱毒苗30万株。马铃薯种薯已经成为加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以点带面——

  有特色才有效益

  加区鼓励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引导农民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并通过举办“乡村旅游采摘节”等渠道,使加区的特色农产品既“种得好”又“卖得好”。

  “我们积极引导百姓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一些高附加值、产量高的农作物。加南村蔬菜基地、白桦村吊瓜基地、东山村草莓基地已初步建成。”加区白桦乡党委书记梁波如数家珍般地说着新变化。

  这几年,随着加区政府不断加大棚室种植的扶持力度,让白桦乡加南村村民李文龙的蔬菜大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今年,他种植的豆角“兔子翻白眼”市场价格高达每斤7~8元,良好的市场前景,让李文龙对明年的棚室种植信心十足。

  截至目前,加区白桦乡棚室共计548栋,其中新建钢构棚室230余栋。蔬菜、瓜果播种面积300余亩,年可产蔬菜3300吨、特色瓜果1200吨,可以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棚室总收入达618.5万元。

  因地制宜——

  有引领才有规模

  5年来,加区立足区位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上不断探索,形成了特色化种植和体验式销售模式,拓展了农业功能,挖掘了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发展马铃薯种薯、特色瓜果蔬菜的生产,打造一村一品的格局,如今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长处,对于增加农业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会大有好处。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加区的农业会有长足发展。”加区副区长梅丹阳向记者介绍道。

  今后,加区还将继续推进种植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加大棚室葡萄、棚室草莓的推广和种植力度。开展特色“乡村旅游采摘节”升级版——乡村旅游采摘季。打造“开心农场”,叫响“城市有我一间房,农村有我一亩田”的口号,让城区居民到农村进行包地自行耕种或村民代种,丰富农家乐的元素,为其带来新体验。同时,结合白桦村休闲垂钓山庄、冬季垂钓园等景点,带动乡村周末游,帮助村民致富。

  如今,加区正在加紧加快特色农业的建设,以大手笔、大思路做强大项目,在加区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迈起青春的脚步,使市民在繁华喧闹中体验乡村的宁静,让农民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追求发家致富的希望和梦想。

编辑:左远红
相关新闻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