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政情
领会精神 把握实质 切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人才思想引领推动人才工作
时间 :2017-11-01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王利文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精彩的“人才篇”,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抓住精髓,领会实质,充分认识学习《摘编》的重要意义。首先,《摘编》是学习新时期人才思想的权威教材。其中摘录的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分析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指明了开展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方针、政策,阐述了人才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摘编》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渊源和实践创新。因此,《摘编》是一本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人才理论学习教材。第二,《摘编》是推进中国特色人才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宝贵文献。《摘编》从六个方面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思想观点和重要论述,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和诸多环节,为我们开展中国特色人才理论研究、科学把握人才工作的定位和方位、认清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第三,《摘编》是做好人才工作的行动指南。人才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抓好人才工作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强化理论武装、推动贯彻落实,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习《摘编》,要重点把握六个方面:第一,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中国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把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大力开发,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第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面向未来、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第三,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放手使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加快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第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第五,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在健全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上下功夫,大力吸引、培养、保留、使用好各类人才。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要积极发展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第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全党全社会推进人才事业发展的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二、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以推动林区发展为要,切实找准找实制约我区人才发展的症结与问题。近年来,在推动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地委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径,积极寻找发展的新动力,在人才工作上给予高度重视,使人才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全区人才总量由“十一五”期末的4.43万人增长到5.74万人,净增29.6%。人才工作良好格局初步形成,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比较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类人才在推动林区转型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支撑作用明显。二是人才回归趋势向好。通过实施“大学生引进回归工程”,已招聘引进各类毕业生7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1人。公务员考录工作得到改善,引进回流毕业生比例呈总体上升态势。三是柔性引才较大突破。通过专家挂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科研共享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矿业、医疗等各类专家400余人次,9名省级专家挂任科技顾问。多名外国专家参与技术咨询和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成为首次柔性引进院士级别的高层次签约人才。四是整体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关乎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极大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人才集聚能力偏弱、人才环境还需改善等问题。

  三、抓住关键,立题定位,真正以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目标抓实落靠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任务。如何学好、用好、落实好论述的精神和要求,扎实做好我区人才工作,结合实际应着重把握三个方面:第一,夯实学习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提高学习《摘编》的政治自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摘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各级组织部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者必须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使论述入脑入心、扎地生根。明确学习要求,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要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新时期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相结合,与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与推动转型发展相结合,学以致用,推动工作。第二,坚持勤于思考,理解内涵,把握实质。要树立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人才工作的紧迫感,保持对人才的饥渴感。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民生需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最大限度支持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各行各业人才脱颖而出。要树立高端引领的发展理念,立足大兴安岭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找准人才工作的站位和角色,充分挖掘比较优势,深入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做好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对接,提升人才的吸引力。第三,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推动工作。要持之以恒抓好改革措施落实,下大气力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切实推动人才项目的实施,搞好人才项目扶持、培养和开发。积极抓好党政人才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区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全力以赴抓人才环境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人才政策,积极兑现人才待遇。完善激励奖励制度,切实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做好人才的保障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要改进人才评价和评聘办法,切实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增强人才的吸附力和归属感。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人才资金投入,推进人才工作任务的督办和落实。(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部长 王利文)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