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及民生,犹如一股股暖流涌进人们的心田,既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从教育到养老,从方便出行到硬化亮化。一桩桩,一件件,润泽民心,惠及群众。近日,记者走进呼玛县,为你说说这些民生的事。
均衡教育助孩子们快乐成长
走进呼玛一小校园,学生们伴着悠扬的古乐端坐桌前,诵读经典、书写汉字——这是一小师生在“午书”。具有百年历史的呼玛一小,校园里散发着浓厚的国学氛围,徜徉在一小的校园,便会感受到翰墨飘香的浓浓气息。
随后,记者在校园外偶然看见了几辆小校车,便上前参观了一下。这几辆车有着显眼的明黄色,车身上都印着明显的标示——学生专用校车。记者了解到呼玛县是在全区率先实施校车接送服务的县区,据县教育局局长王振山介绍,这些校车是为了接送偏远村屯的孩子们上下学的。由于呼玛县的一些村屯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加上大批农民随着城镇建设都涌入了县城,农村学生生源锐减,2015年,县里撤并7个乡镇中学,撤销了鸥浦乡怀柔村等27个村屯教学点,并将5个乡镇中心校的4~6年级学生集中到县第二小学就读。为了方便离学校远的孩子们上下学,所以县里给小学和中心校配备了校车接送学生。
十八大以来,呼玛县将“教育投入占GDP的4%,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5%”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新建校舍及辅助用房14处,总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对8所学校的操场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建设,实现了规模学校的全覆盖,城乡发展基本均衡。同时,在农村学校推行校长全面负责制的“小学和幼儿园一体化”办学模式,利用学校闲置下来的校舍办“小幼一体化”的公办幼儿园,盘活了农村学校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破解了农村学校发展瓶颈。
“智慧城市”让市民智享生活
出门时,查一下手机,便能了解今天的天气;回家前,打开APP应用,饭店的饭菜按照预约时间送到了家门口……
“我家小区附近就有一个自行车点,以前我上班走路都需要20多分钟,现在骑着自行车上班,5分钟就到了,方便又环保。”市民小李向记者介绍着共享单车带给他的方便和便捷。
骑共享单车赏百年小镇的美景,呼玛县是我区属首例运营共享单车的县区。呼玛县市政局副局长刘锋告诉记者,为了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呼玛县2015年建设了6个公共自行车运行点,投入120台公共自行车。“刚开始试运行时,只有2小时免费使用时间,从2016年开始骑车全天免费。今年我们又增加了2个运行点、60台公共自行车,接下来我们打算根据运行情况扩大运行点的建设,同时也为了有需要的单位比如部队提供一些免费公共自行车,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百姓使用公共自行车,既健身又环保。”刘局长说。
呼玛县坚持以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营造安全、和谐、便捷、宜居的城市环境。智慧城市建设带给边陲人民全新体验,实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同时,也在整合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信息资源,打造服务型政府起到引领助推作用。为在全省推广县级智慧城市积累宝贵的经验。
“幸福大院”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走进呼玛县红卫村的幸福大院,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情画映入眼帘:雪白的墙体,平房错落有致,房子之间没有围墙,院落中的柴火摆放得整整齐齐,道路两侧还建有栅栏花园,整个大院显得干净朴素。一群老人悠闲地围坐在一起,畅叙着幸福大院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呼玛镇党委副书记魏萍告诉记者,“幸福大院”是县里出资200余万元在2014年建成使用的,“专门为低保户、五保户解决住房困难而建设的。幸福大院是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共分生活、休闲和种植三个区域。每户都是40~50平方米的“一屋一厨”。室内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完备,并合理配建了小仓房、自留菜地等生活必备设施。由于希望入住“幸福大院”的老人较多,今年,呼玛镇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原来县福利院的房屋和设施,又改造建设了24户,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11月份将投入使用。
呼玛镇幸福大院建成前,全县养老机构总计床位245个,实际入住71人,入住率不足30%。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许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甚至一部分五保、三无老人也宁愿在家或亲属家而不去养老机构。2013年,呼玛县委、县政府领导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乡镇、村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互助养老思路,提出了建设农村养老“幸福大院”,实施“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帮互助”养老服务新模式,解决农村独居、贫困、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尊重民意,汇聚民智。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在衣食住行中写进牵挂关怀,已成为呼玛县坚持不懈的民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