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生态
前哨林场不等不靠转战林下趟新路
时间 :2016-10-19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随着林区职工身份从“伐木”向“护林”转变,前哨林场党总支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解放思想,加快转型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转观念、谋出路、促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林区转型之路。

  组织引路

  打造林下经济新园区

  林场以职工增收致富为目标,将棚改后闲置的场区房舍改建为林下经济新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江源饮品有限公司,企业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加工制作纯天然的漠河冰泉,产品已销售到省内各大超市,年创产值120余万元,解决了10名职工的就业问题,人均增收8000余元。他们紧紧抓住野生浆果产品深受外地游客青睐这一商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户野生蓝莓、红豆深加工企业,为该企业提供厂房8栋,面积5000余平方米,企业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的冷库、生产加工车间、储存仓库及产品销售大厅,不但企业增加了收入,同时还解决了林场15名职工就业。为把职工扶持成养殖户,由林业局出资,利用场区周边废弃的料场,建成了占地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转型创业孵化基地,建食用菌养殖大棚200栋,147名转岗职工入驻食用菌基地,年养殖木耳、蘑菇、灵芝和猴头500余万袋,人均增收1.4万余元。

  党员趟路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区

  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积极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区。建立党建模范点。党总支组织广大党员争当创业先锋,建立了120公顷的“党员野生蓝莓人工抚育示范基地”,并采取党员“一带三”的形式,即一名党员帮带三名承包户,对基地的野生蓝莓进行人工抚育管理,职工年人均增收5800元;打造旅游新看点。在冬运生产期间搜集原材料,聘请根雕专家进行指导,建成600平方米的工艺品展室,在原有310件树瘤、根雕等工艺品的基础上,又加工制作1000件精美工艺品,借助漠北高速公路开通的有利契机,吸引5000余名游客来场参观,形成漠河旅游新看点;提高经济增长点。林场投资改建了5栋家庭宾馆,通过开设旅饭店、自种农家菜,为外地游人提供绿色、生态的餐饮、住宿服务,当年每个家庭宾馆纯收入1.5万余元。

  职工上路

  创建林下经济生态区

  林场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让职工群众在特色种养、林下资源开发上得到更多实惠。科学经营用活生态资源。通过人力、物力、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对人工蓝莓基地进行扩建,引种蓝丰2000株、M七2000株,种植各品种蓝莓共3.38万株。在职工的悉心管理下,基地面积已由去年的50亩扩大到120亩;有序规划大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养殖业,把林场老检修所及周边空地改建为5公顷的鹿苑,现有马鹿、梅花鹿、狍子70余头,森林猪110余头,林场为养殖户提供展品室,除展出系列鹿产品外,又扶持养殖户开设了特色餐厅,日接待游客1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林场的三个笨鸡养殖业户和两个生猪养殖户,目前存栏生猪1400头,笨鸡20450只,年纯收入达300万元;合理开发促进产业升温。利用林间空地和周边水域,重点开发门都里绿色生态养殖园、冷水鱼养殖基地。近期,又在和哈尔滨威尔斯公司协商开发前哨林场自驾游营地,规划了东山观星台、森林氧吧、房车露营、汽车影院等旅游区,倾力打造集观景、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景点。该产业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可解决30余名职工就业,职工人均增收1.75万元,届时前哨林场将成为漠河县最大的林下经济综合开发园区。

  县委书记孙喜国深入县防火办就转变作风情况进行调研。

  县长白永清深入河湾经营所3号鱼塘实地检查转型发展情况。

  前哨林场组织干部职工围绕“查思想、补短板、促转型”学习研讨。

  漠河林场依托资源优势,组织职工养殖驯鹿增加收入。

   (本版稿件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宋汜波撰文摄影)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