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盛满“脱贫果”
——加区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王瑞玲吕洪吉见习记者李佳宁本报记者刘慧锋
精准扶贫发展草莓种植,仅仅7个月时间,就让加区的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而那些成熟时红艳艳的草莓,也成为了加区引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脱贫果”。
在今年召开的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地委书记贾玉梅指出,“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要求上来,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
帮扶给力好政策喜从天降
10月31日,记者来到白桦乡东山村草莓种植户范喜林和许国云的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许国云和范喜林的一双儿女在念初中,公公、婆婆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斑块疾病,没有劳动能力。夫妻二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供养孩子,一家人的温饱靠种地卖粮勉强维持。
许国云告诉记者:“今年开春时,加区农林局给了农户政策,建一个大棚补贴5000元,我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建了两个大棚种植草莓。政府不仅给了1万元补贴,还给打了抗旱井、购置了草莓苗、棚膜,并结对子帮扶我们。今年夏天,这两个大棚收入了4万多元,除了给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和日常花销,还有剩余,家里的生活条件明显好起来了,我们也觉得有了奔头。趁现在农闲,我和丈夫都找了份临时工作,一个月两人能挣4000多块钱,我们盘算着,攒点钱,明年再建两个大棚,如果效益好,以后再建个暖棚,冬天也能靠种草莓卖钱,那就更好了……”
许国云一边讲述她的脱贫情况,一边精心地伺弄着大棚里的草莓秧苗,现在她给500平方米大棚里的秧苗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坐下来休息时,记者看到了她满眼的期待,她说:“这些草莓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明年春天重新发出新叶,就可以长出香甜的草莓果。”
精准施策 力求脱贫有实效
范喜林、许国云夫妇走上脱贫路是加区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例子。
按照地委书记贾玉梅在今年第二次地委委员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贫困状况,分类采取脱贫措施,切实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倒排工期、不落一人”的讲话精神,加区区委、区政府扎实推进扶贫工作,精准发力发展产业扶贫。他们为东山、五一两个贫困村分别确定了产业项目,东山村以草莓种植为主,五一村以棚室蔬菜为主,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在东山村新建棚室84栋,新打5口抗旱井,购置草莓苗55万株,还为贫困户购置棚膜、棚灌设施。
五一村新建棚室175栋,每栋大棚年收入均达到1.5万元以上。为解决农产品运输问题和改善村民出行条件,为东山村硬化道路11公里,为五一村硬化道路7.8公里。截至目前,已安排贫困户打工36人,发展养殖业25户,送去生活物资260余件,资金8000余元,全区有8家企业为贫困村捐赠修路和发展棚室所需资金3.5万元。
致富有望策划工作再加强
据加区农林局副局长于赫介绍,加区所承担的1000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预计在今年底可全部完成。
下一步加区将围绕“菜篮子”工程和区位优势,拓宽增收渠道,对有发展棚室意愿的贫困户,政府将继续给予每栋标准化钢构大棚5000元的资金支持。对有养殖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鼓励和引导其发展饲养风险相对较低的家禽;对有饲养猪牛羊等大型牲畜意愿的贫困户,将采取3个三分之一的补贴形式予以扶持,即政府配套三分之一、贫困户出资三分之一、贫困户借贷三分之一;对有发展木耳养殖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将采取按袋补贴的形式予以支持。 加区还把增加优质马铃薯播种面积也列入了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将利用扶贫开发产业项目资金100万元和区政府匹配资金30万元用于东山村建设薯窖、晾晒场等设施,用于解决农民冬季种薯存储、提高农民种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