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帮扶覆盖面实现救助常态化
——地区总工会帮扶救助惠民生系列报道之一 □李长军
维护权益,民生至上,一直是地区总工会服务职工的永恒主题。在八万里兴安广袤的大地上,处处都可感受到工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不求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职工有难咱帮一把,这钱花得值。”这是地区总工会主席李泽清针对扶贫解困工作常说的一句话。“真心为民、用心于事、动心于行”也是他为大兴安岭帮扶工作确立的全新服务理念。近年来,地区总工会不断扩大帮扶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将帮扶工作从节日“送温暖”转变为“常态化”救助,确保帮扶工作不留“盲区”,让全区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地区总工会积极推进帮扶站点建设,完善帮扶服务网络,社区帮扶站建设在全区推广,目前全区工会已建立社区帮扶站44个,实现了服务职工全覆盖。全区15家地县两级帮扶中心加快了转型的步伐。2015年,地总和新林区、呼玛县、加区、松岭区、加林局工会帮扶中心相继转型为职工服务中心,在重点做好困难职工帮扶的同时,设计和增加了符合林区实际的服务项目,为职工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职工的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帮扶资金管理和发放更加规范科学,塔河县总工会采取银行卡发放资金的做法得以总结推广,今年已在全区铺开,此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救助资金的使用安全。 去年以来,地区总工会采取常态化突出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主要体现“四个关注”:关注林业企业一线职工生活。尤其是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对林业从业职工、转岗职工生活予以高度关注;关注遇到特殊困难职工。对患病、子女上学等特别困难的职工给予及时帮助,做到“有事必管、有难必帮”,使用资金雪中送炭。2015年,全区工会临时帮扶人数881人次,比上年有大幅度提升。对癌症、白血病等患重大疾病职工家庭予以照顾,将帮扶最低标准提高至2000~3000元,最高达5000元,有效地为困难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关注破产企业困难职工生活。将原地区工程公司、商贸公司、物资公司的困难职工纳入地本级平台,统一发放送温暖资金。2016年春节期间,地区总工会通过本级筹措和向上争取,共筹集资金135.5万元,慰问困难企业15家,慰问救助3716户,并集中拨付地直3家破产企业慰问金25万元;关注帮扶资金多方筹集。通过主动与上级工会沟通、联系,向上级工会汇报情况、报送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积极筹措帮扶资金。近年来,省总拨付大兴安岭地区的资金逐年递增,2016年共筹集和使用资金39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66.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50万元,地本级财政配套资金80万元,为大兴安岭工会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