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曹国志关于赴陕西重庆贵州等地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中)
时间 :2017-06-0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咸阳产业转型升级。

  咸阳从2011年启动实施了智慧城市建设,从解决条块分割、数字鸿沟、标准不一等难题入手,有效汇集了空间、政务、经济、人口等海量数据,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信息惠民、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一体共建工作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的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突破体制制约。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体制不顺、职能分散、政出多门现象,整合发改、工信、电子政务等相关部门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关的职能,形成了一体共建、集中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三是制定规划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咸阳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委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为下一步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四是整合部门行业资源。全面整合资源,累计投入2.1亿元建设了5300平方米的信息化管理中心、大数据中心、安全中心等基础性、支撑性平台,实现统一运营、统一维护、集约使用,每年可为县市区和部门节约建设资金近2300万元。

  2.以人为本、服务导向,突出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从群众关注的“就医难”和“办事效率不高”等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参与感。群众办事“一站通”,以市、县两级网上政务平台和镇、村网上办事工作站为载体,变“人跑”为“网跑”。便民服务“一号通”,整合各类公共热线,创建12345对外电话。公共服务“一卡通”,建立用卡共享和资金清算公示平台,让群众通过一张卡查询、领取惠民资金。和谐社区“一格通”,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建设覆盖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网格化和精细化。掌上咸阳“一点通”,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融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手机APP平台,实现日常信息查询、服务办理的便捷化。并建立了覆盖市、县、镇、村四级通用的业务软件共享体系,实现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之间非涉密公文传输流转无纸化,远程会议和培训网络化。

  3.共建共享、创新应用,推进城市管理方式转变。遵循共建、共享、应用的原则,最大程度开发数据信息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推动城市管理服务方式创新。一是促进数据共享。实现一个数据入口面向群众、一个信息界面服务群众;后端实施老系统物理集中、新系统云端部署,统一运维服务,打通“信息烟囱”,人社、住建、国土、公安等部门实现信息数据联动共享。二是创新治理方式。建设市、县、镇、村四级智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完成病历共享、分级诊疗和医保报销监管等功能,实现卫生医疗精细化管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5年通过互联网采集、大数据分析直接查补税金9亿多元。强化市长信箱、网上问政等平台建设,及时征求群众对民生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规划政策,促进了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城市共治机制的完善。三是提升应急能力。建立了安全生产智慧安监信息平台,提升了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监管监察能力。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网格化系统加强企业自查、事件上报和应急处理,对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体系进行了完善,提升了重大危险源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并拓展大数据在智慧交通、智慧食药监、智慧农业、智慧党建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4.做好“+”号、强化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信息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按照“存量升级、增量优化,横向延伸、纵向拓展”的思路,强化信息化的融合、渗透、牵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启动实施“互联网+”计划。“主动与国内有关IT企业进行对接,已与CEC集团等签署了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快建设陕西乃至西部领先的“互联网+”示范城市。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业态。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进苏宁云商等电商知名企业,鼓励电子商务创业,健全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年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并积极实施“互联网+旅游”。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抢抓咸阳被列为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机遇,以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经营网络化为重点,每年实施一批企业“两化融合”试点。四是培育新的增长极。发挥电子材料制造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咸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显示器件产业园,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手,加快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聚集高地。

  5.多方联动、激活要素,提供智慧建设有力保障。强化政府引导推动,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质、信息和智力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办试点等国家项目,整合信息化各类资金,推广PPP等投融资方式,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智慧城市投融资体系。二是加强人力保障。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专家、IT企业及政府领导组成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研究小组,定期开展智慧城市调研,摸排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加强评估论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打破人才地域局限,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加强安全保障。完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系统开发,在重点领域试点大数据分析应用,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形成较为完善管理体制。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网信事业发展,已形成党政齐抓,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网信机构的建立,省市县三级联通、上下对应的网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贵阳市成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还探索在市直部门和区县领导班子中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进一步强化执行能力。

  (二)强化政策支撑力度。各地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产业科学发展,贵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大数据战略行动为载体,加快形成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发展格局。陕西省制定、发布《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西安市印发了《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和实施规划》等政策文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构筑内联外引、创新驱动、协调优化、集约高效的良好的生态发展机制,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近两年,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培育壮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贵阳高新区设立了1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培育、发展、壮大数据企业;每年设立5000万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大数据企业的培育、引进和交流培训等。西安市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信息产业专项资金500万元,从2016年起,又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政府投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信息化相关项目。

  (四)促进产业聚集与融合发展。各地区不断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围绕各市的发展重点,促进产业聚集与融合发展。一是加强大数据基础产业培育。贵阳市大力推进企业化、定制式、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数据存储、异地灾备和云计算服务,全市数据中心服务器已超过4万台。西安市围绕信息产业园推进国家级人口、林业、财政等重要灾备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服务中心。二是加强大数据新兴产业的培育。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目前交易金额已突破1亿元,接入了政府、互联网、金融等30个行业领域的数据。西安市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已形成对日、对美、对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群体。三是加强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各地推进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大数据应用。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等行动计划,利用大数据支持金融贸易和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五)强化数据开放和政府治理。各地以基础数据库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牵引,建设了一大批服务于主要业务的专题和业务数据库,推进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贵阳市结合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全市40家市级政府部门全面开展“数据铁笼”建设。建设数据民生综合平台,实现公共安全、社区服务、教育、医疗等多项民生服务在平台的汇聚,改善民生服务碎片化、服务方式被动等问题。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