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是各地低收入群体的一个梦想,“扶贫”却是各地政府面前的一块“硬骨头”,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怎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笔者认为,依托林区现有的优势,发展林下产业大有可为。
林下资源赋予精准扶贫新的内涵。大兴安岭地区有林地面积65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7%,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林下经济资源储量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可利用林下资源面积为166万公顷,各类山野产品年平均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在这些植物资源中,野生蓝莓、北药、食用菌等林下资源储量丰富,市场交易量大。药用植物大约有600余种,储量高达170万吨,药材产量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野生蓝莓总储量2.62万吨,占全国的90%,占世界的30%,被誉为“中国野生蓝莓之乡”。大兴安岭境内以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为主的大小河流500多条,自然泡沼星罗棋布,总水域面积315万亩,其中宜渔水面积30万亩。大兴安岭地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6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73.01万公顷。冰雪、森林、界江、古驿站、北极光、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旅游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曾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个地方”等美誉。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蕴藏着很高的商品价值和开发潜力。开发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大兴安岭培育特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林区职工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实现大兴安岭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下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每个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各有不同,各有各的具体情况。因此,扶贫解困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对待困难职工的帮扶不能单一化、模式化,要针对每户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使困难职工家庭摆脱困境。对于具有开发能力的困难职工家庭采取“自选项目”的创业帮扶;对于缺乏自主创业能力的困难职工家庭采取开发集体项目、创建扶贫基地、介绍就业等安置帮扶;对于缺少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困难职工家庭应采取知识技能培训助其上岗就业的培训型帮扶。
在发展致富项目,帮助职工增收工作中,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研究制定了《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职工“五年致富增收”规划》,出台了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皆可从事致富项目;闲置的场房免费使用;为职工发展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等一系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助民增收。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工伤职工焦洪明,家庭负担沉重,女儿因家庭贫困想辍学,2014年,管护区了解情况后,“克祥风采”志愿者服务队献爱心捐款2800元。为了从根本上帮其摆脱贫困,2015年,管护区免费提供一栋大棚,将菌种赊给他,扶持其发展木耳养殖业,并将大棚作为“爱心基地”,组织“克祥风采”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义务劳动,进行人力帮扶,帮助焦洪明一家挂木耳袋,采摘、晾晒木耳,联系销路,2015年,使其获利2万余元,这种做法得到了地区领导的充分肯定。管护区工伤职工于显荣,因身体原因无法工作,妻子邱世红一直在家照顾他,还要赡养双方父母,生活困难。在管护区的帮助下,于显荣的家人经过多方努力,开了一个小型超市,管护区在日常采购中优先到其超市购买,增加了超市的收入。
产业基地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产业基地可以充分发挥资源、资金、水、电、人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共享,减少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重复投入,降低了职工创业成本。可以保证各产业从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可以方便技术交流和推广,还能提升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使人财物发挥最大效益。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65”综合种植养殖基地是一个集生猪、冷水鱼、黑木耳养殖、沙棘种植、酿酒、饲料加工和榨油为一体的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始建于2010年5月,位于三塔公路南侧,距十八站局址仅5公里。基地年出栏生态猪2500多头、二代野猪200头,共养鱼15万尾,种植沙棘100亩。现有黑木耳棚室30栋,每年可养挂袋木耳近60万袋,地摆木耳30万袋。养家禽2000只。利用周围的空地和地下空间建了1个榨油坊、1个冷库、1个酒厂和1个570平方米的酒窖,基地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所有的林下经济项目都在这个基地里完成。由于基地产业多样化,职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增收项目。如今依托65基地,全场97%的在岗职工都参与了林下经济发展。其中从事食用菌项目87人;生猪养殖37人;沙棘果种植25人;冷水鱼养殖5人。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凝聚到创业增收中,从而实现山绿民富,最终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笔者认为,结合在扶贫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精准扶贫应注意以下几点:
精准识别,做到“三个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户。完成对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产业扶持到户。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引导贫困职工参与,从而提高职工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户。通过实施培训,增强贫困职工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激活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贫困职工自我发展能力。
精准帮扶,实现四个转变。扶贫解困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协调推进。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体系,保障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尤为重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科学帮扶机制、有效考评机制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实现扶贫解困工作在组织上由零散性、季节性的开展工作向统一部署、实施验收的工作模式转变;在规划上,由部分单位、部分人员向全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支持;在时间上由临时性、突击性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工作模式上转变;在目标上,由解决生活困难向既解决燃眉之急、又施治本之策的标本兼治模式转变。
精准管理,坚持常长抓不懈。“扶贫解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总结新的经验,为了避免在帮扶工作上流于形式化或“一阵风”,所以要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定期到困难职工家中了解情况,对困难职工的致富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跟踪问效。有关部门也要定期或不定期以走访调研等形式进行督查,使致富项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作者单位: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