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大、转岗职工安置难、群众增收渠道少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我区把全民创业作为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破解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困局的重要突破口,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职工群众创业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百姓增收的双赢目标。2016年,全民创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长23.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2.8万元,增长8.3%;创业人数达到7.4万人,增长5.8%,安置转岗、下岗职工2.1万人。
建立三大平台推进全民创业
把握关键环节建立创业支撑平台
加快基地建设。建成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82个,其中蓝莓基地25个、食用菌基地94个、北药基地20个、特色养殖基地33个。
推动抱团发展。全区成立各类全民创业合作社、联合体337个,参与职工7640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50个。
强化产品营销。在10个大城市建立了森林生态产品旗舰店(专卖店)16家。
全力打造品牌。大豆、马铃薯等产品达到欧盟有机食品标准;全民创业5项产品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政策保障平台
加强资金支持。2015年至今,累计发放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
加强科技帮扶。办种养技术、创业指导培训57次,培训1万余人次;举办6期全民创业大讲堂活动,受众近10万人。
加强招商服务。与蓝源资本集团签订总投资21.4亿元的合作协议;总投资7亿元的农夫山泉矿泉水项目。
表彰宣传先进。评选出优秀全民创业基地13个、优秀合作组织24个、诚信创业户15个、最佳创业能手35个、优秀扶贫典型12个。
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监测考核平台
创新指标体系。建立全民创业大数据库,开创全省全民创业统计监测先河,为全民创业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创新管理方式。设立了互联网+管理+考核+宣传等信息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市场销售,形成了电商调查、创业服务等45个调研成果。
创新测评手段。设置共性和个性考核指标,通过建立移动短信、手机扫描二维码、电脑登陆网址投票测评系统,广泛组织社会各界进行评价,2016年,全区参与评价活动2000余人。
全民创业活力凸显
创业规模持续扩大。全民创业人数达到7.4万人,增长5.8%;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长23.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食用菌、食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创业服务不断增强。全区各地、各有关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创业项目大赛等活动,创业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服务。
创业支持更加务实。地区和各地认真兑现扶持奖励资金,帮助创业户协调获得创业贷款,有关部门主动为创业户出台扶持措施,各地各单位积极为创业户解决场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切实加大了对创业的支持。
创业收入又有提升。去年全民创业人均收入2.8万元,增长8.3%,电商、特色动物养殖等行业人均收入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特别是已有5000多名贫困户通过创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全民创业坚持三个结合统筹推进
与产业提档
升级相结合
与推进精准
扶贫相结合
与激活创业
主体相结合
本土工艺品市场日趋繁荣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旅游文化意识的提高,加之地方政府对全民创业的积极扶持和推动,具有我区鲜明自然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带动职工就业、百姓增收致富的作用。目前,已形成木雕(根雕)、桦树皮制品、玉石雕刻、木珠、剪纸、烫画、灵芝画等种类繁多的各类工艺品。从事创作的企业和个人共计100家,其中木雕(根雕)51家,桦树皮制品17家,玉石雕刻25家,其他7家。

图为新林区宏图镇创业基地内职工养殖的大鹅。 徐晶摄

大兴安岭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人将压缩食用菌进行塑封包装。 本报记者刘迪摄

加区白桦乡五岔沟村五福兴中药材合作社白芍种植基地。(资料片)
图强林业局发挥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珍贵毛皮动物养殖。目前,已形成基地为龙头、龙头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养殖模式,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养殖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年生产皮张10万多张。图为大利狐貉养殖基地。 本报记者 徐守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