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模式让“三会一课”接地气
——大兴安岭松岭区古源镇机关支部“三会一课”创新工作案例
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过程中,为摆脱“支部书记讲的热热闹闹,党员听得心烦气燥”的局面,大兴安岭松岭区古源镇机关党支部打破“三会一课”固有模式,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使“三会一课”不仅成为一种组织生活方式,更成为了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有利渠道。
把支委会开在群众家中。当遇到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坐在会议室里感到挠头的问题,古源镇机关党支部就会组织支委会成员来到群众家中,边了解情况,边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7年5月,党员张永革想从事灵芝养殖业,却苦于没有足够大的场地和资金投入,党支部书记孙洪军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支委成员来到张永革家中现场调研。当得知他掌握灵芝养殖和管理技术,又听了他的想法后,才知道他在创业前期遇到了一些困难。孙洪军当即召开支委会,支委们认为这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经与镇党委商议决定把已经停产停业多年的木材加工厂闲置厂房提供给张永革使用,以解决养殖场地的问题;随后,支委会成员又为他担保了5万元贷款,解决了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支部党员义务献工,帮助张永革建起了4栋96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养殖灵芝菌种33吨,截止今年10月份,产灵芝孢子粉52斤,干灵芝1000余斤,年产值30余万元。在党支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目前,古源镇中草药种植已发展到15户900余亩、蜜蜂养殖达到9户1200余箱。
党员大会让党员唱主角。机关党支部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为党员大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次召开会议前都要求党员围绕会议议题准备发言提纲,让党员唱主角。
在2017年一次以帮扶困难群众为议题的党员大会上,有党员反映,镇上居住着一位83岁的老人,叫朱桂英,丧偶独居,儿女在外务工,老人生活有诸多不便。由于古源镇人口较少,没有养老院,为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党员大会商议决定,全体党员轮流值班,两人一个班,每班儿负责一星期,为老人代买生活用品、拆洗被褥、做家务。在一次帮扶时,党员张国玲发现她家的用电线路存在防火隐患,就把问题报告给了党支部。党支部及时协调古源镇电工,帮助维修了朱桂英家的线路,解除了安全隐患。如今,朱桂英老人已经把机关支部党员当作亲人,逢人就说自已老来得福,有这么多好人照顾!近两年来,由党员在支部大会上提出的各类问题60余件次,经支部大会研究后,均得到了妥善解决,支部在党员群众当中的信任度逐年提升。
把党课编成口袋书。机关党支部要求党员“少玩游戏,多看书,跟紧形势别落后”,以解决党员学习不深、不透的问题。
为使每名党员都能深入理解党课内涵,每次支部书记讲完党课后,组织委员都把讲课内容印制成巴掌大小的“口袋书”,发放到党员手中,让党课走出会议室,走进工作中,融入生活里,实现了学习经常化、便捷化。特别是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小小“口袋书”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党章》重要内容节选,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光靠支部书记讲一遍记住还真挺难,可通过反复研读“口袋书”,帮助支部党员记住了大部分的政策理论。今年,在镇党委组织的党员应知应会知识测试中,机关支部党员平均成绩达到98.5分。
古源镇机关党支部能够从工作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三会一课”的固有模式,使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见到了实效,为我们提供了几点启示:
“三会一课”不能脱离群众。遇到事关群众的事儿,坐在办公室摸不准情况的事儿,就要走到群众中去实地了解,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三会一课”要让党员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基层党组织要号召党员做支部的主人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党员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为支部建设和本单位发展建言献策,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三会一课”的开展要促进党员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党课学习是“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内容,除了追究党课的丰富生动之外,课后的复习消化也很重要,采取一些实用的方法让党员方便学习,帮助记忆,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提高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