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区(林业局)是大兴安岭地区开发建设最早的县区局之一,属政企合一体制。下辖3个镇、6个社区,6个社区党总支下设36个党支部,现有社区党员1100名,其中流动党员360名。作为最“接地气”的服务窗口,近几年来,随着社区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满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精神需求成为社区的重要服务内容,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和谐社区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为此,社区党组织始终秉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理念,以开展“党旗映红百姓家”活动为载体,立足细节抓管理,围绕小事抓服务,组织社区党员、在职党员深入基层一线服务居民,不断激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建设和谐社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一、安民,让社区居民有安全感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以来,各社区党组织立足自身实际,明晰思路方向,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职责分工,在实践中摸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3+1”工作模式,“3”即搭建一个普法平台、打造一支预警队伍、编织一张防护网络,“1”即构建一个和谐社区。
搭建一个普法平台。各社区紧紧围绕“六五”普法内容,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利用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培训班、寒暑假期“小课桌”等教育平台,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及社区“五老”、“十大员”组成的宣讲队伍,面向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广泛开展以《宪法》、《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开展的预防未成年人“零犯罪”活动中,社区宣讲团先后4次深入到各社区、中小学校进行普法宣讲,使青少年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与松岭中学联合举办了“崇尚科学、关爱家庭、反对邪教”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封建迷信和邪教远离生活。面向社区家庭妇女开展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知识讲座,不断提升广大家庭妇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社区警务室不定期对包片干部、巡逻队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联合区消防部门开展消防演习,举办消防知识讲座,预防火灾发生,传授逃生自救措施。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内基本杜绝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和家庭暴力行为,居民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文明和谐意识都有所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一支预警队伍。社区党组织不断延伸治安预警信息的探听触角,健全民事调解机制,依靠专兼职队伍的合力,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治安防范格局。2012年以来,社区实施了“网格化管理”,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模式,以200户居民家庭为一个单位,划分了85个网格,重点选聘离退休老党员担任网格长,他们及时掌握居民信息变动情况,反馈居民诉求,成为社区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与此同时,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义务治安员等群体也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分工,成为治安防范预警信息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编织一张防护网络。社区努力发动各方力量,共同编织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护网络,使其真正起到“防、调、控”的作用。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了“社区—委主任—网格格长”的三级网络组织体系,在每个网格区域内相应配备了“社区党建网络”、“居民自治网络”、“计生服务网络”、“城市管理网络”、“社区服务网络”、“治安防控网络”六大网络,将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覆盖到各个角落。深入开展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对痴呆傻疯人员逐一落实监护人,对习练“法轮功”人员逐一落实包保责任制,对重点人员落实了帮教转化责任人等。
几年来,通过各方面不懈的努力,各社区一些治安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一些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处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平安社区”创建目标。
二、助民,让社区居民有归属感
知悉民情解民忧。社区党组织把解决好居民的居住、入学、就医等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作“党员民情连心卡”、记“民情日记”等方式,确保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人解、事有人办。社区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民政低保、医疗救助、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等多项一站式便捷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办事。将符合条件的居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针对居民反映的出行难、物业管理不完善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以解决,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将征集到的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以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的形式上报区(局)有关部门,发挥好社情民意传递桥梁纽带的作用。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建设中,参与植树护绿、栽花种草、铺垫巷道、疏通沟渠、捡拾垃圾等活动,不怕苦累,不计得失。
以人为本暖民心。各社区党组织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定为“主题党日”,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如3月份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4月份开展“爱护家乡环境,从我做起”活动。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亮牌上岗展风采”、“党员模范楼栋”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发挥离退休党员余热为重点,成立了党员、巾帼、老年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服务项目涉及居家养老、政策宣传、扶贫帮困等内容。如古源第一社区组建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划分了“党员责任区”,由社区党员担任治安巡逻员、防火宣传员、卫生监督员等“义务八大员”,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发展到6支、300余人。劲松第二社区成立了党员、青年、文化、卫生、环保、老年、巾帼、法律、消防、全民健身等10支专项志愿者服务分队,定期为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被褥,同他们聊天谈心,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加大扶持助民富。各社区针对有就业愿望的40岁和50岁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行逐一登记,建立台帐,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已为200余名待业、失业人员找到工作。社区还面向广大居民大力宣传食用菌、北药、蜜蜂、貉子、狐狸等特色种养殖业项目,建立了食用菌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帮助有从事种养殖项目意愿的居民办理小额贷款,维护广大种养殖户的利益,确保居民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区委把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抓手,以进入“困难职工信息库”的职工作为帮扶对象,以“助困、助老、助残、助孤、助医、助学”为总要求,建立了“一帮一”扶贫对子,开展扶贫帮困工作。
三、乐民,让社区居民有幸福感
建设社区文化阵地。“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是社区居民的普遍追求。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搞好社区广场、绿化带、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常年免费面向居民开放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台球室、日间照料室等活动场所。社区党组织还应居民需求,大力加强文化书屋建设,图书室里不仅书籍种类齐全,还配备了饮水机、日常生活用品等。
成立群众文体组织。积极发动爱好文艺的社区居民,组织成立了合唱协会、舞蹈协会等协会组织,组建了“晚情”老年活动队、广场舞文艺队、秧歌队、健身队等团队,以多功能活动室、社区广场为宣传活动阵地,开展了各类具有大众参与性的有益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享受到了“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每天清晨,社区广场都有居民参加晨练,晚上跳广场舞、跳交谊舞、扭秧歌,最多时达到300余人。与此同时,社区还结合各种节庆纪念日,开展了“迎新年、送春联”活动,邀请党员中的书法爱好者为居民写春联,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为新年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晚情”老年活动队参与了“唱红歌”文艺演出,嘹亮的红歌得到了省、地、区领导的好评。社区还号召退休党员发挥自身特长,依托社区学校、道德讲堂和百姓故事会等阵地,开办公民讲坛、亲子教育讲座、文明礼仪培训班、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好爸好妈”评选活动,积极发现身边的感人事迹。形成了“日常有活动,节日有汇演,夏日有高潮,终年不断线”的局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