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要闻
大兴安岭岩画调查与北山洞遗址考古试掘取得重要收获
时间 :2015-09-23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日前,记者从地委宣传部了解到,大兴安岭岩画调查与北山洞遗址考古试掘取得重要收获,确认了遗址内至少包含鲜卑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和新石器时代遗存在我区首次发现等,有助于解决既往大兴安岭地区的岩画断代问题,并为东北亚同类型岩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线索。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考古学者曾在漠河与满归一带的深山里,发现“交唠呵道”彩绘岩画。2012年10月,据报在我区人迹罕至的山峰岩壁上又发现大量彩绘岩画。黑龙江省文化厅委派省考古研究所组成岩画考古队,开展相关调查工作。经过2012—2015年的考古调查,在东起呼玛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画地点、北起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凤凰”纹样岩画、南至八十八岭岩画地点约16.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33处岩画点、1850余幅彩绘岩画。所发现的史前岩画,全部为红褐色彩绘岩画,颜色深浅与其暴露朝向,风雨侵蚀程度有关。颜料当属于人为调合富含铁锰原料等红色粘合颜料,人工直接用手涂绘。岩画纹样主要有三类,人物、动物和相对比较抽象的日、月图案等,其中以人物和动物的为主。大兴安岭彩绘岩画地处我国东北边疆,是我国最北的岩画遗存,岩画的发现,初步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填补了黑龙江省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空白,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北山洞遗址位于呼中区碧水镇北的北山洞,南距呼玛河支流约250米。2013年9月20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展我区岩画考古调查时在洞口岩壁上发现远古彩绘纹样。经试掘,洞内文化遗存以洞口处较为丰富,地层堆积比较明确,共分8层,其中第2层为鲜卑时期文化层,出土有夹砂黑褐陶片、铁镞、铁针、料珠遗物;第3~6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叶、石刃、石镞、水晶料、玛瑙珠、玉石管饰等遗物。根据碳14测年,可以确定洞内洞外文化层堆积至迟从距今8000年开始;有一个木炭样品(第8层)获得距今11500年的结果。洞穴内,在被姜氏祖坟挖开洞内新石器文化层以下的“山基岩壁”上,考古学者发现红褐色彩绘遗迹。经考古专家现场测定,属于当时人类调和铁、锰等原料制作的彩绘颜料。这是目前已知国内、国际学术界仅见叠压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揭露出的彩绘岩画。

  
 9月3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地委宣传部、呼中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大兴安岭岩画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成果研讨会》在呼中区召开。经研究,与会专家对大兴安岭岩画和北山洞遗址考古成果形成如下意见:第一,通过北山洞遗址的发掘,确认遗址内至少包含鲜卑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确认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大兴安岭地区首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区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的构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第二,目前在我区发现的大量彩绘岩画是对我国岩画类型的新补充,反映了森林游猎人群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北山洞基岩为基性岩浆岩,所以不同于常见的石灰岩和花岗岩洞穴,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成洞类型。第四,通过对岩画颜料进行的碳14测年是对岩画断代手段的新探索,北山洞遗存的测年具有示范性的意义。第五,我区考古及岩画研究具有国际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响。

编辑:曲慧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