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开辟林区振兴发展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行动指南。全面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新林区将紧紧围绕地委、行署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三长三短”的辩证方法和“五个要发展”的根本路径,找准定位,深挖潜能,强基固本,乘势而上,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之路,谱写兴安“两山”战略新篇章。
一、写好生态篇,强元固本,筑牢发展根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第一责任、第一使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林区发展根基。突出依法治林,保持高压态势,严守生态资源红线。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手段,创新完善管护机制;加强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化、数字化装备的应用,实现资源管理全覆盖。提升森林经营质量,抚、改、补、造并举,增加林木蓄积量,促进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推进营防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支集营林、管护、防火、抢险救灾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骨干专业队伍。积极探索“绿富双赢”模式,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加强林木良种培育,推广西伯利亚红松、偃松、沙棘等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树种的栽植;开展好樟子松乡土树种、水曲柳、黄菠萝等珍稀濒危林木种资源保存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大做强绿化苗木产业。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精细化、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创新完善火险因子数字化动态管理,围绕林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集森林监测、火源管理、宣传管理、巡护管理、景区管理等为一体的“智慧林业”系统,加快无人机、全地形履带车、远程智能灭火炮等现代化森防装备配备进程,确保实现既定森防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积极谋划湿地公园和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推进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完善大气自动监测站、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健全区镇两级河长管理体系。
二、写好转型篇,强区兴企,释放发展活力
紧紧围绕“六大产业”,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在发展立区立局、立镇立场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形成生态主导、结构优、效益好的产业体系,解决林业企业产业“空心化”问题。把握全域旅游发展定位,围绕发挥节点作用完善功能配套,抓好龙山丽水自驾游营地和鹿苑山庄等项目开发,有序开展森林氧吧和冰雪观光等旅游服务及公路自行车赛等文体赛事项目。坚持“走生态路、打有机牌”,优化森林生态食品产业种养结构,加快北虫草、羊肚菌、林下参等优良品种选育,加快林蜂、林禽、林畜和无公害果蔬等种养业的发展;抓好林泉酒业、合利源、绿产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做强食用菌、蓝莓保健品、野生浆果等精深加工项目。推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在黄芪、赤芍、苍术等药材单品种开发上求突破。推进森林经营类碳汇造林,加大碳汇项目储备,稳步发展森林碳汇产业。坚持择优招商,围绕培育大理岩、松香提取、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建设周期短、市场适应性好、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项目。通过委托经营、股权转让等市场化方式推动后贝加尔公司、永恒木业公司等直属企业转制工作;通过招拍挂、租赁承包、资产调拨等方式,对闲置场地、房舍、设备等进行盘活变现,为企业降压减负。
三、写好民生篇,成果共享,增进百姓福祉
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补齐短板,着力改善民生。采取多种措施增加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全民创业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起增收长效机制,缩小收入差距。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坚持精准施策,在带领群众增收上做文章,在改进民风上想办法,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覆盖范围广泛、手续衔接顺畅、制度配套完备、资金运行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基础和社区教育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写好党建篇,从严治党,强化工作保障 实现全面振兴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严抓好理论武装,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全面系统学习省党代会精神。从严抓好班子建设,引导各级班子树牢转型观念、凝聚各方力量、推动转型发展。从严推进正风反腐,深入开展“庸懒散怠”专项整治。切实增强“四种形态”的严肃性,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强化震慑效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