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大兴安岭站  >  政情
履职尽责提升效能 发挥财政职能强化管理 行署财政局局长 姜兴林
时间 :2017-06-0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姜兴林
 

  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就必须结合大兴安岭实际,在严守生态红线基础上,重点在推进现代农业、工业强省、协调发展、人才、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财政部门职能,履职尽责,努力把党、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林区人民的殷切期望落实到位。

  一、加强学习和研究,把省党代会核心要义领会到位

  一是组织系统学习。组织全区财政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省党代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要求和部署上来。二是进行专题研讨。结合行署财政局领导分工实际,把省党代会精神进行细化,进行专题研讨,并对分管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辅导。三是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意见,把任务落到实处,为林区全面振兴发展扛起应尽的职责。

  二、统筹省地综合财力,为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克服全国经济下行、我区财源建设薄弱以及结构性政策减税等不利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快财源培育,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征收力度,提高税收额度和质量,全面完成年初下达的预算指标。二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重点关注国家、省财政政策走向,找准我区政策争取的切入点。做好项目储备工作,重点做好同发改委、住建局、人社局、农委等有关部门和基层联系,将合适的项目进行汇总,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为争取政策和资金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发挥兴财担保中心、森鑫小额贷款公司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撬动作用,对有创业愿望并有资金需求的困难群众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三、突出关键环节和领域,推动林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把转移方式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以推动我区经济全面振兴为主旨,支持我区“六大产业”发展。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抓好林菌、林果、花卉苗木、中草药、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壮大森林食品、林木产品等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林下经济发展项目贴息扶持政策。三是推动发展生态旅游。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地委、行署决策部署,依靠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旅游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放大财政支持效应,着力促进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四、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切实增强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结合全国林区体制改革的需求,认真配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推进林业体制改革工作,做好向上汇报和争取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松岭、呼中、新林三个区财政纳入省财政管理的争取工作,认真详细地做好相关数据测算工作,积极做好向上汇报的相关工作,为理顺这三个区财政管理体制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三是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和部署,建立健全各类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管理和监督制度体系。探索公共资源收益共享机制,从规范土地和矿产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分配国资收益方面着手,完善公共资源监督制度,使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五、深入强化各项财政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严格控制支出。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确保地本级“三公”经费年度预算总规模比上年只减不增,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再压缩5%。二是加强财政监督工作。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关于突出预算单位财政支出主体责任的要求,今年把突出预算单位主体责任,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作为保障资金安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推动预算单位在突出主体责任时,强化自我监督,使之更加履职尽责、恪尽职守。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明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工作程序,全面落实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资产的主体责任,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责任,严把资产配置、处置关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安全高效使用。四是加强地本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为保障重点项目前期资金的扶持力度,搞好项目储备,避免资金使用的浪费,充分发挥地本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大兴安岭地本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切实提高项目前期经费安排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五是规范预算安排项目支出。各项项目支出预算的安排,坚持“先论证、后安排”的制度,经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论证后,按规定权限和履行程序后方可执行,既要保证政府公共支出需要,又要实现最优绩效的目标。

  六、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打造民生政府

  一是保证必要的民生支出。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工资增长、要求地方政府应承担或匹配的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等予以全额保障,对涉及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民生支出和支持“六大产业”发展引导性支出予以重点保障。二是继续编制民生预算。按照重项目建设向重民生项目支出转换的预算安排原则,保证基本民生项目资金的需要,今年在项目拟安排民生支出总计4172万元,其中城市管理类500万元;教育类100万元;医疗卫生类3442万元;文化体育类130万元。三是健全民生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民生资金“问效制”和“问责制”,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把每一个民生项目的支出进度、资金管理等方面作为资金绩效考核的依据,切实增强项目实施部门的绩效观念,从根本上提高民生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坚持廉政勤政的工作作风,推进大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干部“一岗双责”的思想意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住“关键少数”,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培育良好政治文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工作作风。财政系统领导和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建立转变工作作风长效机制,抓好正反典型,始终保持勤于学习、严谨细致、勤勉高效、务实担当、严格自律的好作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的财政干部队伍。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主动工作,简化办事流程,对工作确有需要,实行特事特办。加强对各预算单位的调研,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结合工作实际列出重点调研内容,努力为地委、行署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编辑:左远红
推荐栏目